李建群逝世的消息,令人意外。她应该是典型的岁月美人,似乎没有大红大紫过,回忆起来却是形象清晰且气质独特的女演员。如今夸赞某位经典角色形象会说“从此小说里XXX就有了脸”,大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演员,可惜如今越发少了。
李建群除了演员身份,另外一个为她赢得“才女”称号的便是她的服装设计身份。
她早年学习芭蕾舞,一次练功时将腿摔骨折的,不得不中止了舞蹈生涯转而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当时是1978年,可以说是十分励志了。而后她在兰州军区文工团,主要做的是舞蹈服装设计,早年的报道提到她担任服设的《吉庆鼓舞》《夙愿》在全军获奖(不过我没找到相关的图像资料)。
1990年她参与了电视剧《唐明皇》和电影《杨贵妃》的服装设计工作,两部片子分别获得了中国电视和电影奖项中的服装奖项。不过这两部戏是套拍的,实际上可以被算作同一个作品。
在不少追忆李建群的报道里将这些称作“难以超越的顶级设计”,其实是有所夸大的。她对于如今很多观众而言,更多的只是怀旧滤镜下的一位竟然还能做服装设计的女演员,既不是盘点古典美人时的“第一梯队”,也不是古装设计里让人憾恨的作品。人们最后一次渴望她的设计,似乎是在2008年的一篇《网友力挺李建群设计新红楼造型》报道里。
不过这个可能性本来就不大,只算是当年翻拍《红楼梦》这个热门话题下溅起过的一个小浪花。就像李少红与叶锦添的组合一样,李建群担任服装设计的作品导演基本都是陈家林。
但李建群的服装设计之所以可以拿奖,自然也有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我们对于古装剧的要求,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往往都希望它们尊重历史、务求还原。不管能不能做到吧,至少宣传的时候得这么自夸,有时候看这些古装剧的官方微博,还以为这不是古装剧,而是什么在线国学课呢。但在李建群的那个年代,也就是9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要求都是不存在的。
李建群令人印象深刻的服装设计作品主要集中在唐代题材的影视剧:《唐明皇》 《杨贵妃》还有《武则天》。她为此也多次前往敦煌、西安等地临摹壁画、查阅古代服饰资料,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对着这些资料照葫芦画瓢反而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工作,如何通过服装设计来体现角色形象才是具有艺术高度的目标。所以当时的影视剧作品,不仅仅是李建群,大多数服装设计遵循的都是这一思路。那么她去翻看的历史资料就没有意义了么?当然是有意义的,她的很多设计里都有历史形象的影子或元素,大约可以算作设计的养分了。
最终,李建群的设计未能构建一个真实的大唐,却创造了一个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大唐。
她的服装款式几乎都是以《簪花仕女图》为原型,装饰华丽的抹胸,轻盈半透的薄纱大袖,以及高耸的发髻和夸张的首饰花朵,这些在后来几乎成为了唐代古装剧的标准配置。
从考据的角度来看,这不严谨,但从艺术的角度去看,李建群无疑是成功的,后来者虽然以她的设计为蓝本,但或许功力不足,也可能是生不逢时,大多没有达到她的高度,反而成为了令人诟病的唐风古装陷阱。
唐风女装必备抹胸长裙,也就是汉服圈乱叫的“诃子裙”,这个定式直到2000年《大明宫词》的出现才被打破。从此唐风女装定式去掉了抹胸,将腰线提到了胸围,也就是汉服圈命名的“齐胸襦裙”,开创了另一个时代。
《大明宫词》里,抹胸裙已经比较少见了,对比出现时更多作为了带有高阶意味,年长或者礼服,抹胸上的装饰也不再被突出。
这里不变的内核,也就是李建群那代人早早便发现了的,古装剧创作迎合观众心理,远比还原历史更重要,只是观众的趣味会变化,所以老剧除去怀旧滤镜往往显得简陋而俗气,观众虽然会呼唤“复刻”,但真的去这么做了,骂声最大的也是他们。而如今的考据风,也不过是一个观众趣味而已。
1985年潘迎紫的《一代女皇》十分轰动,唐代题材一时间成为了宠儿,直到90年代上半叶,相关的古装剧非常多,服化道各有特色。港台地区的服装造型,很有“戏味”,不少还有“和风”,所以去做一个属于这个唐代风格还是很不容易。尽管没见过什么对于李建群的深度访谈,但是从她设计来看,应该是一个很有想法并且很坚定的人。
《大明宫词》的那个时候,李建群参与了另一部颇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拍摄和服装设计工作。她对于如今的观众而言,最为深入人心的角色“容妃”也是出自于这部剧。
2000年前后清代题材的影视剧大火,逐渐做成了一个规模市场,从古装言情到历史传奇,统统可以往里面塞,服化道基本也已经定型了。《康熙王朝》的男性角色比较多,在服装设计这个话题里就不如女性角色突出的影视剧来得瞩目,所以在一些怀念文章里就很少提到李建群在这部剧里的服装设计。
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在当年那么多清代题材影视剧里,《康熙王朝》的服装设计是十分鲜明的。它没有走《还珠格格》的风格,也不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路线,甚至与兄弟系列《雍正王朝》比也不一样。虽然清宫剧在服装考据上会犯的错,它也没有落下,但它在很多细节上跳出了程式,可以看到李建群自己的一套理解和坚持。
她照样是分不清旗装和汉装,但她却没有让所有的格格顶著一块黑板式的旗头出现,而是选了比较“传统”的少女造型。这部剧里的旗头大量都是用假发包去做的,这在如今是很常见了,但在当时是很罕有的。民族的部分用皮草去营造粗粝的质感,喀尔喀部的“牛角”做得并不还原,但努力去做出了独特的风情感,这对于剧情氛围的烘托很有帮助。帽子添加了以往清朝剧没有的细节,有的是没有意义的,像凉帽并不需要多扎那一圈,有的明显是翻了资料但年代上有错误,像加了穗子的瓜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