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疫情期间,全球医疗器械需求订单源源不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各行各业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停工后纷纷迎来复工潮。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医疗健康行业冲在了抗疫前线。相较于2003年的非典,更完善有效的医疗体系正在结合新科技不断涌现,为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疫情下公众日常健康需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目前,国内疫情向好,国外疫情加速扩散,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传播规模远超2003年的SARS病毒;随着对新冠肺炎认识和防控的逐步升级,全国新增病例持续下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积极信号,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将持续。此时,已经投入或准备投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更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明晰机遇与挑战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我们针对新冠肺炎防控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医疗器械领域进行趋势分析。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相关内容,对新冠病毒防控相关医疗器械概括为四部分:一是消杀防护。消杀防护主要涉及医疗器械,包括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红外测温仪等,主要应用于隔离防护。二是检测诊断,检测诊断涉及体外检测,包括核酸检测和免疫检测及其配套分析仪器。三是治疗康复,主要包括ICU病房,涉及生命支持设备、大型影像设备。四是预防免疫,主要是疫苗及保存运输设备。
从短期看,消杀防护等低值耗材依然会供不应求,特别是国外疫情扩散对出口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各地陆续复工所带来的防控压力加大,消杀防护耗材短期需求只会增不会减。国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在全球防控形势紧张的前提下,短期口罩及消杀防护类耗材出口需求还会增加。
从中长期看,医疗器械通过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由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口替代的发展趋势将加快。本次疫情对鼓励创新、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医疗服务影响明显,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驱动着患者治疗路径的巨大变化。新兴的智慧医疗生态的布局,在患者整体治疗路径的每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体外诊断试剂和设备,如分子诊断;高端医疗设备,如CT等影像设备。
其次,由低端转高端的产品核心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是最大挑战。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医疗器械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其中按摩保健器具、医用耗材敷料、低值耗材、医用家具等品类占比较大。2010年以后,低端器械出口由于价格竞争激烈、需求逐步满足、国内产业结构和成本变化等原因,增速有所下行。尤其是在出口环节,低价竞争问题日趋严重,依靠降价提量拉动出口额增长,从2013到2017年的五年间价格下降明显。2017年开始,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重回增长通道,增速不断提升。世界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年出口金额超过23亿美元。但是在以核医学设备、数字血管造影机、磁共振为代表的大型设备领域及眼科、骨科、心血管高端植入物领域,由于全球市场长期被跨国公司所垄断,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化上还有一定差距,临床使用时间较短,海外服务能力较弱,国际市场认可度较低,对外出口目前仍处于弱势,国际化道路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及高值耗材企业正在积极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部分产品也已经开始在海外扩大份额。总体来看,中低端器械耗材出口已经逐步进入稳定期,总体增长预期接近于行业增速;但随着部分头部器械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逐步具备较强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未来将更多依靠中高端品种突破获取市场份额,技术壁垒和产品附加值有望提升。
最后,我们来看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器械行业企业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一是要确保市场渠道和临床服务支持的畅通,高效支持臨床、科研和工业客户逐步复工的社会需求。合理安排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线上营销准入和医学服务团队的安全复工;协助供应商全部复工,确保与客户沟通、线上服务支持、订单、物流和结算的畅通;及时了解客户受影响程度,动态调整客户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地帮助临床、科研机构和工业客户解决复工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帮助客户全面复工。
二是把握今年及未来三年政府卫生支出和国家新一轮基建投资市场机遇。关注国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需要的关键类别,如互联网+医院带来的软件和硬件设备等需求;关注分级诊疗,用于基层医院建设的创新诊断、医疗设备和耗材等,特别要关注因为疫情而触发的药品、器械和商业保险需求变化和今年中央政府和各省(区、市)发改委出台的新一轮34万亿元重点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机遇。
三是深入优化企业内部部门设置和资源配置,提升运作速度和产品效率。加强政府事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协作,提升带量采购反应效率和精细化应对策略;增加临床注册部门投入,提升信息化和大数据能力创新与政府、医院临床试验和注册合作模式,逐步自动化生产比例,降低生产工人依赖度;提升供应体系效率和稳定性,积累长期抗风险能力。
四是制定企业整体规划,为“数据化”应用全面提速作准备。“互联网+”医院发展将会加速,企业的未来渠道供应和服务支持需要更多线上模式支持;线下销售、营销活动和临床支持逐渐受限,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开发高效线上模式;关注医保与线上销售渠道对未来医生处方、患者就医等行为变化,以及对企业产品和设备的影响;关注未来医疗资源下层,特别是医联体、医共体模式对未来大数据应用需求趋势。
五是敢于塑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洞察海外拓展的风险,前瞻性制定应对策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国内市场展开进口替代的同时,逐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走向海外市场,打造综合竞争力是行业的长期趋势和方向,中国医疗制造在全球市场的行业地位提升条件已经开始步入成熟。与此同时,需要谨慎洞察的风险还有:海外贸易摩擦风险,疫情影响运输物流风险,海外经销渠道变动风险,随着后期疫情消退新建产能利用率不足风险等。我国的医疗企业行业目前虽然在产能和成本上有优势,短期受益于海外疫情抬头所带来的外贸需求提升,但在未来只有技术积累和先进制造能力强,具备海外销售服务网络拓展能力和产品高端化,才能有望逐步在海外市场上与跨国巨头展开竞争时占据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