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
这种从越来越近到越来越远的痛苦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也许他们与故乡的距离,可以无限靠近零,但却永远无法达到零。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人们不停地说着,北方,北方。那是哪个方向,我不知道。我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儿时的记忆里,没有故乡这个词。我以为,我生长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望着,对着那里沉思。
北方,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水如璃的南方,是易碎的南方,轻声言语,温婉举止,轻轻的咳嗽一声都怕搅扰了那宁静的山水画。而北方,是粗糙的画笔蘸满了朱红的颜料肆意涂抹出来的山丘高陵,是不需要安慰的壮汉,是可以经受起创伤,经受起打击还能继续站起来的巨人。
那一年的暑假,我和爷爷奶奶踏上了向北的旅程。我特意选择了火车靠窗的位置,想看着路上的风景是如何从柔嫩的南方渐渐地变成粗犷的北方。水稻变成大麦,红土变成黄土。书上说,过了秦岭淮河线,南方跟北方就被笔挺地分开了。景可以用经度纬度来定位,但情要怎么测量呢?
火车上,爷爷奶奶紧紧地坐在一起,脸贴着玻璃,脸上有着少年才有的期待与向往。两個老人的脸上和眉眼间的欢喜是无法遮掩的。快50年了,故土已有多少次尘埃变更,土木修葺,数不清了。半个世纪前,他们两个独自从乡村走出来,在南方的某个小城里定居,最开始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就不常回故乡。后来因为太远,距离远,心与心也远了,便没有再回去过。
这一趟的旅程只是经过那个小城,并不停留。他们不停地数着还有多少站到故乡。太久了,他们太激动,也太害怕突然再踏上故土。过了那一站,他们开始说起多年来都没有说过的方言,在我听来非常陌生。几十年来已经习惯了说着南方的语言融入社会,但他们身上的血仍然是北方的血,他们的根依然在北方。
火车继续向前飞驰去,带着无数人北漂的梦,也带着多少人背离家乡所付出的伤痛。
奶奶往窗外望了一眼,看着那个城镇越来越小,她眼睛眨了几眨,也许是让眼泪流回去,也许是她的皮肤已经适应不了北方干燥的空气了。这种从越来越近到越来越远的痛苦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也许他们与故乡的距离,可以无限靠近零,但却永远无法达到零。
“你知道吗?我是学造船的。我来到南方,是要造船的。”奶奶对我说道。
我知道,但是我却不敢回答。我们这个城市,有水,有湖,有河。但时间飞速前行,科技不停地进步,老一辈的人在大学所学的微薄知识很难跟上。很快地,奶奶她们那一辈的人都被淘汰了。为了一个遥远飘渺的梦,她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却发现那个梦仍那么远,而故乡也远了。他们就这样在梦与现实中徘徊,发现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这是流浪心灵的悲伤,是难以弥补的伤痛。后来,爷爷也追随奶奶到了这个城市。这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生活依旧要继续,不过是把一个人在异乡的独处变成了两个人在异乡的迷茫。
他们总是给家人通信,有一些是让人欣喜的,家里的牛羊又有了小崽,但是很多都是借钱的。爷爷奶奶从来不拒绝这些要求,他们知道比起家乡的人而言,他们的条件好太多了,他们慷慨地借出自己的钱,也许也是让自己在外漂泊的心少一分愧疚。
火车快开到目的地了。车上的人们开始收拾自己的行囊,喊醒熟睡的同伴,这一趟旅程真的太长了。很多胡子拉碴的年轻人眼睛红着,他们看起来很年轻又很苍老。也许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路,也许他们毫无头绪,只是被生活所迫,去北方漂泊。
离开家乡,便是漂泊。像是筏着一叶轻舟,在水上逆流而上,前面的风光迷人,但只要你轻轻一放船桨,便朝着家乡的方向奔去。现在很多人,把船桨握得紧紧的,朝着前方,忘记了故乡。他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回去,已经回不去了。
旅程的目的地到了。爷爷奶奶站起来了。
他们深深地吸了一口北方的空气,回头朝着故乡的方向,再望了一眼。
翁德林摘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