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利

2020-08-06 14:28
中华儿女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陈平和睦讲究

十分欣赏一句话: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此语道出了团结互助的本质和意义。

注重抱团凝聚、主张和谐和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核。

生活在2300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核心要义是“人和”。“和”字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兄弟之间讲究“埙篪相和”;家庭生活讲究“家和万事兴”;与人相处讲究“和为贵”;邻里之间讲究“和睦相处”;批评讲究“和风细雨”;经商讲究“和气生财”;为政讲究“政通人和”;干事讲究“和衷共济”;国际交往讲究“协和万邦”。这种追求“和”的理念,深入到了儒家思想的骨髓。

追求和睦是达到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文人的修为。

多年前,一位久负盛名的老一辈文化大家在谈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曾经说过,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是学者张中行在一篇文章中记述的。对于这种观点的评价也许不一,但是,可见以和为贵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多么根深蒂固。

大局观念是实现团结的现实之需。

西汉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陆贾最懂得团结才可以稳定大局的重要作用。刘邦一死,吕后便开始筹划由外戚掌控汉政权。丞相陈平忧心忡忡,担心汉朝天下易手他姓,闭门不出,思考对策。陆贾主动登门,指出天下平安看丞相,时局危急看武将。眼下当务之急,是保证将相和谐,现在国家的安危就掌控在丞相你和太尉周勃的手里。陆贾建议陈平马上与周勃进行沟通,建立互信。陈平旋即备下500金并安排寿宴为周勃祝寿。周勃也用同样的厚礼回敬陈平,将相团结一致,形成巨大合力,为汉朝天下的安定和诛灭吕氏之乱,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所形成的力量不可小视。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主苻坚无视对手内部十分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最终大败于淝水之战,教训惨痛。苻坚试图收复东南一隅的晋朝时,早就有人建议他,晋朝虽然弱小,但并不离心离德,主事的谢安、桓冲,都是才华出众的人杰,君臣和睦,上下一心,此时图谋,哪有胜算?最终苻坚以80万军败给了只有八万军队的对手。

独木难成林,团结互助才能为个体成长进步提供可能。

有一句话说得好:互相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齐垮台。

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旺盛的生命力,取决于高度一致的目标和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就人类个体而言,融入团队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没有人可以不重视集体的、组织的巨大力量。思想家梁漱溟在《朝话》中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毫无成就,人类的社会关系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家都必须在相关系中而生活,你想自顾自,与人分离而能独立生活,实在没有这回事儿。情谊相通,为合作之根本……彼此必须互以对方为重,不容专替自己着想。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时,经常有这样的说法:成就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大家。这绝不是一句套话空话,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可能面临被集体抛弃。

“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中华儿女》专访的时候专门谈到了团结的主题。习近平说:省里有一位老领导集一身之经历,写了个一生从政的体会——《团结学》。尽管各种因素在任何时候都起决定的作用,但团结永远是前提。纵观古今都可以证明这一条。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这不行的。父亲讲的团结方面的道理,当我们后来生活在集体环境时,体会就很深刻了,无论是下乡和参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

当然,中国人并不一味地、单纯地追求“和”,并不忽视分歧,无视差异。相反,中国人最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像烹饪一样,一种调料不代表和谐,一个音符形不成音乐。“和”的基础是差异。正所谓多元共生,求同存异。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直逼人类的有关团结互助的現实考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通电话时指出的那样: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有一句标语叫“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的内心企盼。

猜你喜欢
陈平和睦讲究
“和睦”
不要将就,要讲究
你会怎样做?
齐心
说话要讲究停顿
不说谎话的小狐狸
烟事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慧眼识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