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以潜口民宅博物馆为例

2020-08-05 05:16郑昊方群莉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安徽建筑 2020年7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民宅易地

郑昊,方群莉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1 相关概念

1.1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1]。我国众多学者如单霁翔、李晓峰、李浈、陈志华等对乡土建筑相关进行了诸多研究。普遍而言,乡土建筑,即乡土社会居民世代相传的生活、生产设施,是为乡土生活需要而存在的,是长期以来适应自然经济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乡土建筑多以乡土聚落为基本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住宅、宗祠、文教建筑、庙宇、其他建筑5种形式。

1.2 易地保护

一般而言,易地保护是将具有突出价值的乡土建筑遗产从原先基址迁移至它处,以拆分重组的方式,严格按照原样进行建造的一种保护模式。该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偏远地区或建筑所处环境已对建筑造成严重威胁的乡土建筑以及由于重大工程而必须搬迁的乡土建筑[2]。

2 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2.1 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现状

在我国,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主要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全面保护与整体保护[3]。就地保护与整体保护为学术界广泛认同,而鲜有对易地保护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已实施易地保护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案例的借鉴研究,分析得出我国现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主要有两种形式:博物展览馆、影视博览城。

博物展览馆是最普遍的一种易地保护形式,其建筑迁移距离短,对乡土建筑的原真性保存较好,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以秭归县凤凰山古民居群为例,该项目体现了此种形式的通病:对易地的选址与布局考虑不足。选址的凤凰山地形落差大,传统青滩民居聚落呈组团式布局,没有对原有布局与街巷氛围进行复原,导致建筑之间缺乏联系[4]。

影视博览城这一形式使用较少,其建筑迁移距离长,对建筑的原真性保存较差。以横店明清名居博览城与黟县秀里影视城为例,横店博览城中迁移的建筑分布于皖南、闽西、赣北等地区,迁移的建筑风格存在差异且易受浙台风气候的影响;秀里影视城对建筑的再开发力度过大,部分建筑仅保留建筑的外墙与梁柱,将内部功能完全置换[5]。

2.2 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现存的问题

我国易地保护尚未有一套完整的保护方法,从易地保护的选址、迁移、可持续发展等均无妥当的处理方式,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5点。

①易地保护前,对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等有限,从事易地保护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依照个人意愿对易地后的建筑进行布局,并对建筑损毁、破损的部位进行没有根据的复原,使用现代技术对壁画、木作等进行修补,导致一些建筑易地后与易地前大相径庭。

②易地选址时,对乡土建筑遗产所处的原生环境模拟考虑不周,忽视了乡土建筑对人文环境的依赖,仅注重规划、盈利层面上的考量,对乡土环境原真性与真实性的维护考虑不足。忽视了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维系[6],摒弃了乡土建筑遗产所依存的乡土聚落的环境,使易地后的乡土建筑失去其文化遗产的价值。

③易地建筑功能重塑时,对乡土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不当。对易地后的建筑作纯粹的现代商业开发,失去了易地保护的意义,使乡土建筑成为开发商的“私人”物品与有关部门的“敛财”工具。

④易地搬迁时,对乡土建筑的拆解、运输缺少管理。对易地保护的建筑拆解后,无序堆放建筑构件、堆放场地看管不严,导致建筑构件的损毁、丢失;在运输过程中,不考虑实际的运输路程,导致建筑构件在运输途中被损耗。进行易地建筑复建时,用新式构件进行补充,使建筑的原真性缺失。

⑤易地保护后,对乡土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不足。一些易地保护项目在后续的旅游经营中不能兼顾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三方的利益。经营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吸引游客,但日益饱和的旅游人数对乡土建筑提出挑战,不仅使旅游质量出现下降,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7]。长期反复,会导致易地保护模式陷入恶性循环,非但不能保护乡土建筑,反而会成为其消失的“助力”。

3 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易地保护现存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3+4”的易地保护模式。“3”即为3个阶段:筹备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4”即为4个步骤,指每个阶段按照“调查—分析—规划—实施”步骤依次进行。

图1 “3+4”易地保护模式流程图

3.1 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3个阶段

3.1.1 筹备阶段

筹备阶段的任务在于做好易地保护的前期工作,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业态等进行调研考察。确定易地选址、易地方式、易地目的,以保障后续工程可以顺利进行。

在筹备阶段中,对乡土文化、建筑、环境的考察尤为重要。该阶段对乡土建筑遗产及其依存的环境研究越透彻,则易地保护的原真性与真实性越强。如何对原真性已有损失的乡土建筑遗产进行易地保护、最大可能的保有其乡土特征并探寻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乡土建筑易地保护筹备阶段的核心任务。

3.1.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任务在于统筹安排易地保护工程的各项进程,对选址、交通、施工场地有足够的了解,确定易地布局、施工安排,确保乡土建筑遗产在易地过程中的万无一失。

在实施阶段中,需协调建筑拆装、运输、施工三方的工作,因此该阶段是易地保护三个阶段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如何协调作业各方的技术工人,是实施阶段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易地保护可以进行的必要保证。

3.1.3 控制阶段

控制阶段的任务在于对易地保护后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探索,借助筹备阶段的数据统计与业态考察,反思现行政策与管理模式的不足,以谋求易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在控制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易地保护工程进行持续的监管,对保护前后的周边业态进行对比分析,均衡发展,保障乡土建筑遗产的可持续维护,避免二次破坏。

3.2 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各阶段的4项流程

3.2.1 调查

①筹备阶段:该阶段的调查工作首先要对乡土建筑遗产及其搬迁选址做好调查工作。调研内容包括建筑功能、建筑构造、周边环境、门窗样式、木作壁画等。对周边环境进行调研时需要注意:宗祠、庙宇建筑需走勘建筑周边的风水,民居住宅则要对建筑的日照、空气流通、排水以及街巷肌理等进行调查。对于损坏的建筑,单独立册,确定其功能与样式。对历史上曾经有过修复记载的建筑需要搜集维修历史、年代的详细资料。易地保护的选址、周边环境调查、选址周边的业态调查需同步进行。

②实施阶段:该阶段的调查工作主要为易地保护选址现状环境、建筑构件运送道路的交通状况、建筑构件堆放场地的环境优劣三项内容。

③控制阶段:该阶段的调查工作着重于对易地保护项目可持续管理模式的探索。以筹备阶段业态分析为蓝本,就易地保护工程完成后建筑功能的复原以及对周边农村业态的影响、对农村经济的带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客流量、营业收入、政策补助、管理支出等经济开销。

3.2.2 分析

①筹备阶段:该阶段的分析任务涉及两个方面。建筑方面,通过调查结果了解乡土建筑遗产的功能与木作构件的做法以及建筑壁画、雕刻的年代、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便于对建筑的拆装与复原;环境方面,通过对建筑的朝向、日照、风水等研究建筑的布置原理与方式,通过对周边业态的分析进行易地保护项目的可持续性研究。

②实施阶段:该阶段的分析任务主要基于调查工作探讨易地选址的环境对易地后建筑的影响,诸如:自然灾害、降雨等;通过对交通量的分析,确定建筑构件的运送时间,制定易地保护流程;选择合适的堆放场地,确保建筑构件的妥善保存。

③控制阶段:该阶段的分析任务需了解易地保护项目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若由于易地保护的开发,带动了农村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则可以推广;若由于开发的不利,无法吸引游客,需要分析原因,探求合理的发展模式。

3.2.3 规划

①筹备阶段:该阶段主要确定易地保护项目的选址、发展目标与定位;确定易地后建筑的功能,如何拆解建筑、进行易地搬迁;对易地后的布局进行规划,关注建筑的构造、朝向、风水等要素的再现。

②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为规划易地保护工程建筑总平面图(需要结合第一阶段对街巷的分析和建筑的调研),对易地后的建筑合理布局;确定建筑易地搬迁的工程分期,制定施工计划横道图;绘制施工场地布局图,合理安排各项施工器械与建筑构件的堆放。

③控制阶段:该阶段需要从长远考虑,就存在问题如何改正,优势如何保持,如何进行乡土建筑遗产易地保护的可持续运营进行规划。

3.2.4 实施

①筹备阶段:按照规划制定的任务,进行分步实施。

②实施阶段:需注意建筑基础的开挖需要与易地的乡土建筑拆建之前一致,在组装建筑时需注意光、风、水系统的重塑,真实的还原乡土建筑遗产。

③控制阶段:遵从相关规划,实现产业融合、共同发展、凸显特色、文化延续的目的。

4 基于易地保护模式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以潜口民宅博物馆为例

4.1 潜口民宅博物馆概述

图2 潜口民宅

图3 潜口民宅导览图

潜口民宅博物馆位于安徽歙县潜口乡,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分为明清两园,保护建筑共20座,明代民居10座,清代民居10座[8]。易地保护的实践与经验主要体现在明园。明园采取明代山庄式布局,建筑间采用石板铺路连接,主要园区位于山体之上,建筑高低错落,布局完好。

4.2 潜口民宅博物馆实践经验总结

通过对潜口民宅博物馆的调研考察,结合本文提出的“3+4”易地保护模式,分别针对筹备、实施、控制3个阶段做出总结。

①筹备阶段:潜口民宅博物馆在保护之初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考察,就易地保护的乡土建筑进行了走访、座谈、基础发掘等工作,从而使损毁的建筑构件得以复原,复杂的木作结构可以完整的迁移。因此,易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在于前期的筹备:只有对建筑有全面的了解,对建筑的文化、环境有深入的体会,才能在易地保护中保存建筑的原真性。

图4 易地保护建筑一隅

②实施阶段:潜口民宅博物馆在建设时,就已考证的建筑采取了“试点—推广”的模式,针对无法考证的构件与部分则暂不复原,以免损害其原真性。在进行保护时,选取的建筑均属于同一文化圈层内的徽派建筑。易地保护前后的环境相似度越大,对保存乡土建筑遗产就越有利,也免于建筑构件在长途运输中遭到损毁。

③控制阶段:该易地保护的缺点在于,博物馆的开发与徽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趋于同质化。与同属徽州文化圈层的西递宏村相比,潜口民宅的竞争力不足,无法吸引足够的游客,周边的旅游业得不到发展,导致功能的单一。故易地保护工程结束之后,后期的控制阶段需要持续统计、关注经济的增减,开发一些具有乡土建筑自身特色的文化体验、展览等。

5 结语

目前,我国易地保护的工作依然处于萌芽阶段,各地尚存的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仍需要科学、安全、高效的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将“3+4”易地保护模式有效运用到今后的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同时不断对该模式进行反馈与完善,这对于有效延续乡土文化,充分保护乡土建筑遗产未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图5 修复的小木作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民宅易地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
铜陵农村民宅的雷电灾害原因及其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