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洲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白银矿产勘查院,甘肃 白银 730900)
(1)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其特征。根据矿区出露地层的时代、成因、坚硬程度、结构特征、建造类型可将其划分为三类工程地质岩组:①第四系松散岩类极软岩组(土体)。该岩组包括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eo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物(Q4el+dl)、冲、洪积物(Q4al+pl)及人工堆积物(Q4ml)。人工堆积物分布在采场附近的山坡、沟底处,为采矿、探矿及修路剥离的土石方及矿渣,结构松散,岩性混杂,厚度一般在1m~80m之间。该类岩组(土体)为不良地质现象的物质来源,属松散软弱岩组(土体)。②泥盆系中统李坝群(D2lb)中硬岩~坚硬岩岩组。主要岩性为粉砂质千枚岩、斑点状千枚岩(含矿层)、千枚状板岩等组成,灰白~青灰色,变晶或变余结构,千枚状或板状构造,呈互层状产出,厚度不均一,广泛分布于矿区。所有岩芯的RQD值介于4%~100%之间,平均值为52%,岩石质量中等。岩石地表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板岩中裂隙面较平整,其他裂隙面凸凹不平,其组合多为“V”、“X”、“井”字型,裂隙率最大可达10.16%、最小仅为1.33%、裂隙由泥质、硅质、方解石脉或石英脉等充填,根据钻孔岩芯工程地质编录统计,其岩石质量指标RQD值平均为47.38%,岩石质量差。③岩浆岩脉坚硬岩岩组。矿区岩浆岩脉形成时期主要为印支~燕山期,岩性为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和煌斑岩,呈条带状产出,零星分布于矿区的西部及东北部,多以南北走向为主,规模较小,其岩石坚硬,裂隙不发育。该组岩石强度高,工程性质好,产状近于直立,是对工程施工有利的岩组。
(2)结构面分级及其特征。矿区发育的主要结构面有:原生结构面及次生结构面。原生结构面由各种构造结构面和层间错动面组成;次生结构面主要由风化结构面和爆破结构面组成。由于结构面性质和规模的不同,结构面的力学效应、力学作用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结构面类型及发育特征见表1。
表1 结构面类型及分级一览表
在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岩石裂隙发育、完整程度低、岩体质量等级亦较低,加之地下水对岩石起软化及润滑作用,若构造破碎带宽度大于1米时,应及时加以支护加固,以防止掉块、坍塌等现象的发生。当断层带的倾角大于30°时,则更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防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发生。
(3)岩石强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由于矿山开采已久,区内基岩强风化层大部分已被剥离。从钻孔工程地质编录看,只有少部分钻孔揭露了强风化层[1]。由于风化带裂隙发育,充填物以粘性矿物为主,而粘性矿物吸水性较强,吸水后具一定膨胀性,因此,风化带充填较好的地段具有再生阻水的特性。但因为这些矿物的胶结性差,在未来开采中,应及时注意边坡滚石或崩塌现象的发生。
根据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将矿区划分为三个区,分别为第四系松散软弱区(Ⅰ区)、泥盆系中统李坝群基岩区(Ⅱ区)及印支~燕山期岩浆岩脉区(Ⅲ区),其中,第四系松散软弱区(Ⅰ区)又分为3个亚区。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松散软弱区(Ⅰ区)。根据岩性成因及特征,该区可分为三个亚区,即第四系全新统冲洪区(Ⅰ1)、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湿陷区(Ⅰ2)及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区(Ⅰ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区(Ⅰ1):主要分布在小峪河河床、河漫滩及阶地,老沟及竹园沟等支沟的沟心也有分布。小峪河流域骨架由卵(漂)石等组成,母岩多为变质岩或火成岩,充填物为粗~细砂。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中等,层厚2m~30m左右。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湿陷区(Ⅰ2):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的山顶,成分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垂直裂隙发育,含大虫孔,厚度约1m~15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具Ⅰ~Ⅱ级自重湿陷性,最大湿陷深度约15m,为矿区特殊性岩土。其承载力特征值120Kpa,变形模量2Mpa(以上为经验值)。根据现场试坑法注水试验,其天然重度γ=16KN/m3。人工填土区(Ⅰ3):主要分布于采场附近的山坡、沟底处,为采矿、探矿及修路剥离的土石方及矿渣,张皮沟沟心也有大面积分布,结构松散,岩性混杂,厚度一般在1m~50m之间。该区土体为泥(水)石流灾害的主要物质来源,属松散软弱岩组。其承载力特征值200Mpa~250Mpa,自然安息角φ=25°~30°。
(2)泥盆系中统李坝群(D2lb)基岩区(Ⅱ区)。主要岩性为粉砂质千枚岩、斑点状千枚岩(含矿层)、千枚状板岩等组成,灰白~青灰色,变晶或变余结构,千枚状或板状构造,呈互层状产出,厚度不均一,广泛分布于矿区。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矿区主要岩石的饱和抗压强度多在5.5MPa~25.1MPa之间,为中硬岩类~硬岩类;软化系数在0.28~0.70之间,属易软化岩石;抗剪断强度C=5 Mpa,φ=34.5°,其天然重度γ=27KN/m3(依据小体重),松散系数1.50~1.80。根据地区,其经验承载力特征值500Kpa~800Kpa。
(3)印支~燕山期岩浆岩脉区(Ⅲ区)。岩性多为石英闪长岩,呈条带状产出,零星分布于矿区的西部及东北部,多以南北走向为主,规模较小,其岩石坚硬,裂隙不发育。厚度介于1.06m~14.02m,层顶最大埋深为419.25m(ZK28-13),其承载力特征值>1000Mpa。
(1)岩体质量评价。统计主要岩性的RQD值及室内试验,依据岩体质量指标M法,将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评价如下:
M=Rc×RQD/300
式中M——岩体质量系数;Rc——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RQD——岩体质量指标(%)。
表2 岩石质量分级表
经计算,岩体质量指标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4.02及0.28,平均值介于1.87~2.05之间,根据岩石质量分级表,岩石质量等级为Ⅲ~Ⅰ级,以Ⅲ~Ⅱ级为主。
(2)露天边坡稳定性评价。矿山生产运营中,将形成一定高度的人工岩质边坡,根据边坡发生滑坡及崩塌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划分,边坡灾害等级为Ⅱ级,结合边坡高度(100<H≤300m)。通过对采坑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各评价点边坡均处于稳定状。局部采坑边坡形成的楔形体,是发生边坡灾害的主要隐患。从室内试验可知,岩石力学抗剪断强度φ为31.5°~37.5°。经多处实测,矿区岩石的稳定边坡角介于41°~64°之间。开采时,建议采用折线式放坡开挖,强风化部位每级边坡高度原则上不大于8m,马道宽2m~3m,高宽比1:1.1;中风化地段每级边坡高度原则上不大于15m,马道宽2m~3m,高宽比1:1,坡角≤45°。马道内侧布设排水渠,外侧预留安全警戒线。在开采中,如遇其他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建议展开专门性边坡工程勘查。
(3)围岩稳固性评价。矿区共分布11层矿体,统计中,各主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岩性变化较大,不太统一,无规律性可寻。即:在不同的勘探线中,其顶底板岩性不尽相同,厚度也很不均一。根据钻孔岩芯工程地质编录,各矿体顶底板岩芯较完整~完整,局部裂隙发育,除1#矿体13线顶板的稳固性较差外,其他地段顶底板的稳固性均较好。
总之,除断层带顶底板稳固性较差外,其他地段的稳固性均较好。在未来的开采中,应对断层破碎带做以必要的简易支护,以防止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
依据《有色金属矿山水文地质勘探规范》(GB 51060-2014)有关条款,将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复杂程度分类评价如下表3:
表3 工程地质勘探复杂程度分类及评价表
矿区地形地貌以构造侵蚀低中山和侵蚀堆积沟谷为主,地形条件中等;矿区地层岩性除第四系松散层外,基岩岩性单一,建造类型清楚,岩体质量等级为Ⅲ~Ⅱ级;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断层带主要成分为断层泥;强风化带完全褪色,深度不大于15m,风化作用中等;矿区有软弱夹层,局部破碎带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局部易发生工程地质问题;根据有关规范,矿区工程地质勘探类型归划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型。
矿坑边坡稳定性始终是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对于可能引发的基岩顺层(或沿其他结构面、断层破碎带)滑动等地质现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