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洋,渠爱雪,沈思展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 所谓运河文化就是,运河的流动性及所带来的交流,通过各种交通活动所积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既不可盲目扩展,也不可过于狭隘。 在国家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后,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始涌现,众多学者及研究机构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于从申遗、文化路线以及旅游产品设计等角度衡量其价值,研究其开发策略。 但运河遗产内涵深厚、外延广泛,以往的学者对于运河文化遗产的界定与分类相对笼统模糊。 文章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从遗产内涵、外延的属性出发,整理其文化遗产,试分析其分布格局及构成特征,并提出因应保护传承利用策略,以期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左传》载:“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成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以及大运河的起始河段。 可以说,千年运河,肇始江苏。 同时,江苏也是大运河流经最长的省份。中国大运河全长2700 公里,江苏境内有690 公里,联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和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五大湖泊,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地域文化与水系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201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第32 项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申遗范围包括横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系列遗产分布在2 个直辖市、6 个省、25 个地级市,涉及河道遗产27 段,总长度1011 公里,共58 处遗产点。 其中从遗产带来看,江苏有遗产河段325 公里,占遗产河段总长的1/3;遗产区7 个,占遗产区总面积的46%;遗产点22 处,占总数的40%。 可以说,江苏不仅是中国大运河的摇篮与最早生长点,而且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运河大省、第一运河遗产大省。
总体格局主要从入选世界遗产点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分析。 ①世界遗产的点、段。 大运河江苏段申遗点只涉及除徐州和镇江之外的6个河段,包括中运河宿迁段、淮扬运河淮安段、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和江南运河苏州段;遗产点22 个,其中扬州10 个,包括天宁寺行宫、瘦西湖、邵伯码头等;淮安、苏州分别拥有5 个;宿迁、无锡各1 个,常州为0。 ②国家级文保单位。 从与大运河相关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看,江苏运河沿线8 个城市中,扬州最多,有高邮盂城驿、莲花桥和白塔、卢氏盐商住宅等11 项;其次为无锡,有大窑路窑群、宜兴窑址、寄畅园等5 项;再次为淮安和苏州,均为3 项;此外镇江2 项,徐州、宿迁各有1项,而常州为0。 ③国家级非遗。 在非遗方面,江苏省沿线城市中与运河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含扩展项目)共58 项,其中扬州位列第一,主要包括扬剧、高邮民歌、扬州盆景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等19 项;其次为苏州,有苏州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等14 项;其他依次为徐州7 项,无锡6 项,淮安5 项,镇江3 项。 常州和宿迁最少,仅各有2 项。 总体来看,国家级以上的文化遗产扬州数量最多,共35 项;其次为苏州,涉及运河的文化资源有19 项;再次为淮安、无锡,均有12 项;其他依次为徐州8 项,镇江5 项,宿迁3 项,常州2 项。
目前,大运河江苏沿线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5处,其中与运河有关的有27 处。 这27 项根据各自的功能、用途和建造背景等分为3 类(表1)。 ①运河水工遗存。 与运河作为河流本身直接关联的水工设施。 关于运河水工遗存类的并不多,仅淮安、苏州各1 处。 ②运河附属遗存。 是从运河的漕运、商贸等原生功能衍生形成的遗产,诸如管理机构、商人会馆和驿站等。 这一类附属遗产共有7 处,其中扬州有盂城驿、莲花桥和白塔2 处,徐州、宿迁、淮安、镇江和苏州各1 处。 ③运河相关遗产。 这一类是由于运河漕运而产生的生产生活场所,如宗教场所、园林、名人陵墓等共有16 处。 数量虽多,但分布不均,其中扬州9 处,无锡4 处,镇江、淮安、苏州各1 处。
表1 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具有运河关联性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江苏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146项,运河沿线城市有102 项,其中约有5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有关联(表2)。 这58 项中,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分别各占5%、47%和48%,这与运河时代繁荣的商品经济有着很大关系。 它的形成、传承与发展变化,与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连带关系,有着内生、发展、演变和传承的必然联系。 大运河在承担漕运功能的同时,也为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提供了土壤。 ①传统手工艺技能。 这类非遗在大运河交通助推下,促进需求的产生,进而产生、发展的纯手工工艺。 此类非遗,江苏运河沿岸约有28 项,扬州以11 项之多位居第一;其次为苏州9 项,无锡4 项,徐州、常州各2 项。②表演艺术。 运河两岸流传的各类戏曲、曲艺、民歌、舞蹈中有很大一部分离不开大运河的助推传播。 运河沿岸形成或传承、发展的表演艺术较为丰富,共28 项。 其中扬州最多,共有8 项;其次为徐州、淮安和苏州各5 项;再次为宿迁和镇江,均为2 项;无锡1 项。 ③民间文学。 运河流域繁衍、发展、传播和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叙述了运河边民众的生活、运河边的美好爱情故事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关于运河沿岸生活派生、助推传播的民间文学并不多,最典型的为镇江的白蛇传说和无锡的梁祝传说等3 项。
表2 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具有运河关联性的国家级非遗
江苏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分属春秋、隋唐乃至近代的各个时期,跨越2300 多年。 扬州城遗址可追溯至大运河开凿的春秋时期,“昔,吴将伐齐……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亦曰邗溟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而邗沟恰是因途经邗城而得名,邗城后经历代修筑成为仅次于京城的繁华商业城市扬州城(今扬州)。 自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镇江的地位尤为重要,它不仅要把长江中下游的漕粮中转到临安,还要为供应江淮战场的军队用粮做好后勤保障。因此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 年)开始,在镇江修建了十余座粮仓,镇江宋元粮仓遗址就来源于此。 明清时期漕运发展到顶峰,著名的龙王庙行宫、盂城驿、户部山古建筑群等皇家建筑、管理机构、民居民宅以及沿岸丰富的娱乐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涌现。 因此,江苏大运河沿线遗产时跨2000 多年,是孕育中国大运河的摇篮,江苏运河发展史是中国大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淮安、扬州和苏州的文化遗产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①扬州。 扬州的运河遗产占全江苏的1/3以上。 扬州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极其重要的商业城市、南北漕运咽喉、盐和茶叶的主产区和集散地,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 各地商人们纷纷选择在扬州定居,此地便出现了私园营造之风以及各种休闲娱乐方式。 因此,扬州运河遗产除河道外,也为扬州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运河相关遗产。 ②淮安。 淮安拥有江苏罕见的运河水工遗存与规模庞大的管理机构遗存。 历史上,淮安是中国大运河上的漕运枢纽,又是淮北食盐的生产地和集散地。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淮安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城市建设,从而为淮安保存较多的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苏州。 苏州的大运河遗产占全江苏的20%以上,且以手工艺和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 苏州所在的江南历来是国家重要的产粮重地和丝织棉纺中心,而粮食和手工艺品的运输依托于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和苏州密布的水路网络,如此,伴随着贸易繁盛的便是大量商人、文人墨客及香客的过往和到访,自然而然形成了众多文化遗产。
江苏大运河沿岸的各类遗存存在逆转现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①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存的数量比为3∶7,江苏运河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数量远高于物质遗产。 ②从物态遗存的内部看,运河水利设施如河道、提防、闸坝等核心遗存数量占比不到8%,远远低于其他衍生遗存。 因此,江苏运河文化遗产存在遗存逆转性。 物态遗存往往与运河本身的漕运功能息息相关,而衍生遗存的产生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运河,但其保存与维护却不以运河为必要条件,即使漕运衰落,运河时代不复存在,园林、私宅、宗教场所等依然有巨大的存在价值。 非物态遗存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沿线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再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来延续,故此,保存情况较为良好。
江苏大运河地跨江苏8 个地级市,串联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3 个文化区,其沿岸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以剪纸技艺为例,剪纸在运河沿岸流传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徐州剪纸、扬州剪纸和金坛刻纸。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楚汉文化区,从文化渊源上看,受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影响也颇深,形成了兼容并蓄、质朴正统、尚武大气、刚毅强悍的文化性格。 徐州剪纸受此影响,形成了留白大胆、画面质朴、大刀阔斧、简洁明快的特点。 扬州地处江淮文化区,而江淮地区因为是漕运中心、盐商聚集地,早在唐宋时期就拥有雄厚的物质条件生产高质量的贡纸,从而使扬州成为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 扬州剪纸得益于江淮地区兼容南北、雅俗共赏、刚柔并济的地区文化,也形成了色彩淡雅、构图精妙、形象夸张、技法多变的艺术特色。 而金坛刻纸不同于以上两种,其特点是幅式灵活、构图繁茂、表现细腻、手法多样,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是吴文化区细腻柔和、婉约轻扬、创新灵动特点的一个缩影。
1.加强对物态遗产的保护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保护成果展、“网红”遗产地打卡等活动,使运河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江苏大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体,应抓住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政策机遇,抢救性挖掘一批重要的历史遗存,修复依然具有利用价值的运河故道,这样不仅能减小施工难度和降低成本,也提高了江苏大运河整体价值。
2.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建立非遗保护数据库,设立非遗文献资料库与AR 体验馆。 推进运河沿线非遗传承人研修学习计划,让更多的从业者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重塑地方话语在非遗保护建设中的主导权,扶持他们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创新传承,避免非遗传承同质化。 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非遗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突出江苏大运河灿烂多元的地域特色,围绕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以城市为出发点,挖掘、传承地域人文特色,强化文化设施建设,拓展各级别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①运河城市层面。 充分发挥扬州、淮安、苏州三地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江苏运河文化园区建设。 其中,在淮安建设以运河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特色,以淮安府衙、淮安漕运总督府(中国漕运博物馆)、镇淮楼、火神庙为轴线的集中展示带。 在扬州建设以漕运文化、盐商文化为核心,以私家园林、盐商住宅为载体,集聚餐饮、手工艺、曲艺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展示园。 在苏州立足商贸文化、水乡文化,建立以盘门景区为载体,以昆曲、评弹等非遗展示为特色的展示点。 ②江苏省域层面。 在建设运河特色城市的基础上,立足江苏不同文化形态各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生活习惯,挖掘地域文化特征,支持打造以淮安、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高地,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中心的江南文化高地,以徐州、宿迁为中心的楚汉文化高地。 遵循空间集聚、功能集成、融合发展的原则,构建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交互式发展的集中展示空间。 注重地方特色的保留与发挥,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博物馆和综合馆,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运河文化名片。
优化整合大运河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塑造中运河平原田野风光、里运河水乡湿地风光和江南运河水乡园林风光等各具特色的景观带,打造多彩运河。 ①中运河在江苏境内流经地区是全省农业基础雄厚、自然和原生态环境极佳的区域,且航运往来频繁,船工文化发达。 应充分发挥运河航运及区域位置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林产品开发以及以原生态船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开发。 ②淮扬运河作为江苏境内的特有河段,应作为先行者和试验田发挥示范效应,为江苏运河文化带的开发提供思路。 将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大运河博物馆作为窗口,打造以水文化为地理标识,以世界遗产河道为轴线,以漕运盐运文化、饮食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大运河代表性河段。 ③江南运河段应立足水乡文化与历史文化重镇的优势,打造以“江南水弄堂”“园林天堂”为特点,以平望古城、无锡古城区为节点,以评弹、昆曲等非遗表演为亮点的城水相依的古城运河旅游风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