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研究环境分类都是从宏观、微观等层面进行,本文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活动环境、信息环境、理论环境,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式,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类;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环境里进行的,环境状况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类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教育的条件”和“条件的教育”双重作用。探讨其现实环境的内涵,首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出明确的界定。
自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环境纳入研究的视野,学者们就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由于围绕的中心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中心项的界定是学术界运用较多的概念。
陆庆壬1996年在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为中心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张耀灿等2001年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因素的总和”。其后进一步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学界虽未达成共识,但表述都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分歧主要在于以谁为中心项或围绕谁来看待“外部因素”或“客观现实”的外在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现实因素的总和。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存在的物理空间结构也包括在这个空间结构中形成的观念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结构体系
环境本身是多要素的统一,人们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为地将现实环境进行分类。而在环境中,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并不存在某种纯粹的、单一的环境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广泛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分类,目的是为了寻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较科学、比较全面和合理的认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创造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本节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分为活动环境、信息环境和理论环境。
(一)活动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提高教育高思想道德素质。在“活动”这一教育形式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践行教育要求,这是活动载体区别于其他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求在活动中有机统一在一起。
人们主要在相对固定的有限场所中生活,教育者运用活动载体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影响的活动领域即构成“活动环境”,它是具体可感的。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受教育者检验自己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以及进行内化的主要手段。活动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
(二)信息环境
信息奠基人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并且指导我们行为的重要标杆。今天是个信息时代,信息来源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我们对信息的接收和把握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信息环境是个动态空间概念,我们接收信息所构建的一个空间,比如信息会有过时的、和与时代相接近的,这样每个时代的信息环境又是不同的。在信息时代,信息环境面临重大挑战,形形色色的信息不但有及时不及时之分还会有好坏之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受教育者直接内化于行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理论环境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并构成我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响受教育者的行为,但每个人对理论的认知和践行又会有不同的结果,应该力求达到最接近理论本身,所以构建理论环境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着力点是理论环境,其通过影响一个人的理念和判断来影响其思考方式、心理选择,进而影响其行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于能够通过分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活动环境,通过对其信息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理论环境中的其他理念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状和最佳作用点,然后集中力量发挥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
作为空间性的活动环境,其变化虽不大,但信息环境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借助布迪厄“场域”和“惯习”的思路,场域是一个客观的关系系统,处在场域中的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如果把活动环境看作“场域”,“惯习”看作是信息处理方式的累积,那么随着场域内主体或其他要素的变化,场域的性质和信息处理机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理论来施加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依赖一定的环境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对人施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而发挥出来的,这种影响作用不是强的,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和渗透来作用于人,而且能使人养成和环境相近的一些特性。
人由生物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以一定的现实环境为依托和前提,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现实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一)环境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们常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环境影响的效果。在对人的思想和心理的作用上,现实环境的渗透性是显而易见的。杜威曾经对环境渗透式作用的价值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他说:“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这种直接的参与(即我们讲过的间接的或偶然的教育),几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的影响,使他们获得群体的习俗和信仰。甚至在目前的社会,即使对于最坚持受学校教育的青年,这种直接参与也提供他们基本的教养。”虽然这种“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神经,也对我们的语言习惯、仪表和审美等方面具有价值。
环境提供教育信息,影响人的思想道德认知。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当的主观世界与外部的环境发生碰撞时,环境中的信息就可以影人的情感和认知。人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就反映了现实环境的信息影响力。
环境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环境中的舆论评价、竞争机制等可以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进人们确立人生目标、激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生目标和激励机制是增强人的精神动力的力量之源。
(二)人在环境中的异化
人在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制约着人的存在和发展。一旦环境的制约成为了束缚人的发展的异己存在的时候,环境就会成为人的发展障碍。这种力量在人类思想史上被称为异化。
异化原意是疏远、绝交和窃取。是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属于他的他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异化主要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倾向两种形式,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人的物化倾向。
第一,从社会管理来看,人的管理活动被严格地模式化和齐一化了。现代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样要遵循严格的分工规则和标准化的要求。标准化管理产生了标准化的产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被模式化,人在这样的管理培养模式下成长。人被按照生产的特性和产品的特性培养其智能和德性。人的能力的多样性和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不见了,标准化导致了人的畸形的片面的发展。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我们的物化倾向,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在精神领域,物化必然导致物化意识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观念反映出来,这就是卢卡奇所说的“物化意识”或“物化思想”。这种物化意识表现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停留在局部,失去了对整体的联系的把握。人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丧失了主体性和反抗精神。
(三)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孤岛”
“孤岛效应”是一个可以被普遍应用的比喻性术语。当一个所指事物或系统与其相关的条件或环境脱节,从而被孤立起来以后,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孤岛一样。因此,只要把自己孤立起来,不管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存在着由于封闭而出现的孤岛效应。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空间上与相应的外部环境割裂开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物理空间中的“孤岛”现象。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在两个大的层面进行。一个是是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是以单位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过在实践中,单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践空间。按照单位功能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被分割成了不同的条块。仅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被分割开来的就有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的范围。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单位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一个单位内部就是一个小社会,单位的生产、生活、服务等基本上是自足的。结果,各单位与外部世界之间形成了相对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单位把空间圈起来的围墙现象,二是各自为政的行为方式。长此以往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活动环境”“信息环境”“理论环境”,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式的尝试,这种新的分类将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張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郝文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常青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9]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