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
案例1:老师,我的孩子今年要上一年级了,可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唯独玩游戏和看电视能静下来,一学习就害怕,老说自己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到我的孩子呢?
——一位苦恼的妈妈
浅尝辄止、东游西荡、注意弥散几乎是每个幼童都会出现的状态。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样样都想尝试。有的孩子很幸运,在生命早期就找到了与其精神生命相符合的东西,这就是他专注投入的入口,虽然微小,却能引领他进入一个有意识的、主动探索的境界;有的孩子则被动地卷入各种偶然的刺激中,从一个刺激物神游到另一个刺激物,却很少能真正专注下来。
案例1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会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这意味着需要调动更大的专注力。按照妈妈的描述,孩子 “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一听学习就害怕”,可见他还没有体验到专注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专注和自信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当孩子持续、专注地完成一件事,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和成就,久而久之,自信也就有了。
创设符合孩子心理需要的环境
培养孩子专注力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开始,而不是从成人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孩子专注的过程是与精神力量相关的。正如蜜蜂凭借它的本能酿蜜,蜘蛛凭借它的本能结网,孩子凭借其本能选择与其精神趋势一致的物体,并重复活动。而环境中能够满足孩子心理发育的东西,就是可以打开孩子专注力大门的钥匙。
每個孩子对外部事物都有不同的态度,这也构成了他们的性格特质。有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对小汽车不感冒;有的孩子对小火车很着迷,对画笔倒是无感。同时,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字敏感期……提供与孩子敏感期一致的材料支持,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被他的心理发育所需要的东西吸引,这其实是一种生命智慧。我们需要做的是与大自然密切配合,提供孩子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孩子的生命被激发,也更容易专注下来。譬如,一个孩子喜欢踢球,每次和伙伴们尽兴踢上一场,就会特别满足和喜悦。在整个踢球的过程中,他是热情的、专注的。如果成人觉得踢球不如弹琴好,强迫孩子坐下来长时间练琴,却抱怨孩子总是扭来扭去,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在和大自然唱反调?我们所提供的东西,是否能满足孩子深层的心理需要?
除了提供孩子心理发育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还要给孩子独处静思的空间。研究表明,过多的刺激会给儿童带来消极影响。因而,为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留白,允许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待一会儿,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在不同领域做得很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小时候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独处空间。在这里,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情,而不被过度打扰或者“教育”。
对于案例1中的孩子,一定要让他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让他自己专心“鼓捣”。只要有一个出口,就有光照进来,他就能定下来。
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由
案例2:小美3岁前一直由妈妈带,在陪玩方面,小美妈妈可谓是尽心尽职。画画、捏黏土、搭积木,妈妈都会在旁边热情地示范、指导,给出建议。奇怪的是,小美对所有事情都不太热心,也无法静下来主动探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案例2中的小美妈妈付出很多,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也引起我们很多反思,在孩子的学习环境里,成人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像小美妈妈那样热情的引导者吗?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过分热情或者用夸张的动作给儿童示范如何做某些事情的话,儿童自我思维和判断的能力就会受到压抑”。 显然,小美的内在自我在妈妈面前是被压抑的,整个活动节奏由妈妈来控制,小美的主动性和专注性被破坏了。
很多时候成人要自我克制,不可用自己的意志湮没孩子的意志。太多的热情和激情,太多的“教”,反而会成为孩子专注探索的阻碍。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兴趣,成人如果用力过多,干涉过多,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内在兴趣。成人陪伴孩子的理想状态是关注、守护、跟随,而不是控制和干预。让孩子有时间发呆、想象,从而在这些时光里生出主动的力量,在热爱的事情上磨炼出专注力。
案例3:2岁的东东喜欢爬楼梯,小蜗牛似的一级一级往上爬,爬到顶端,当爸爸为他的努力欢呼时,他却下去再重头来过,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精疲力竭。有一次,恰好该吃饭了,爸爸过来把正在攀爬的东东抱到顶端。小家伙涕泪交加,爸爸则在一旁不明所以。
案例3中的东东正进行艰苦而紧张的活动,兴味盎然,爸爸为赶时间,忍不住冲上去帮他迅速完成。表面看,爸爸是在帮孩子的忙。实际上,他打乱了孩子的活动周期。所以,东东才会特别委屈。
小孩子的这种看似无意义的活动周期,恰是促进他发展的工作本能。当一个孩子正朝着内心某个目标专注地行动时,我们是不宜打断或干扰他的。一个完整的活动周期,即是一个完整的闭合行为,有开始,有结束,就像生命的一呼一吸。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感,且活动本身充分调动了他的专注力和责任感。而哭闹、发脾气、不专注,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的活动周期受到了干扰,内在的工作本能被破坏而发生歧变。经常打断孩子的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会导致孩子精神散逸,无法沉静下来。
把原始冲动导引为专注的习惯
不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不随意打断孩子的活动周期,这是成人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要点。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一直消极无为呢?也不是。我们可为的部分就是与大自然密切合作,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自由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重复、引导,把孩子对事物的原始冲动性注意,培养为一种专注的习惯。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几件有趣的事情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并让他从专注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譬如,孩子喜欢种植草莓,首先,我们可以设计有关草莓生长习性的一些问题卡片,让孩子围绕这些问题收集答案。其次,我们可以在家里的阳台开辟出一个小花园,让孩子负责浇水、施肥,引导他做自然笔记,记录草莓每一天的变化。当孩子被其他事情吸引,想要放弃时,我们不妨提醒他坚持完成当下的任务。每次孩子克服干扰完成一件事,我们可以和孩子复盘,专注做事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当发现花盆里结出鲜嫩的草莓时,孩子脸上不可抑制的喜悦可以说明一切。引导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并让他体验到专注完成一件事的好处。这样,孩子的专注力就会越来越强。而要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还需要在不同的事情上不断重复,并加以运用,直到孩子形成专注的习惯。
让孩子通过内心的精神力量打开注意力的大门,而不是以成人的兴趣硬敲开;充分尊重他发展的自由,不打扰,不打断。在此基础上,把孩子原始的冲动导引为专注的习惯。真正的专注能力产生于自由的灵魂。
(作者系南京青之秀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家庭教育部部长)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