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之外如何提供一个切面

2020-08-04 11:39吴婉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盛世乾隆

吴婉

初中历史课标要求“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需要注重点线的结合。初中课程中清朝部分的“点”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状况、军机处和君臣关系、文字狱、闭关锁国等,点与点连接得好,清朝的大致轮廓就出来了。[1]四十分钟的课堂可以处理好这个“连接”,已经十分达标,但还不够生动,笔者思索,可不可能通过一个人或一件事,以小见大地呈现一个时代。近年来读过一些微观史学的著作,著作内容与课程内容很难完全切合,如果想运用到中学课堂上,需要在整合上做大量的工作,但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角度。

笔者在翻阅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叫魂》一书时,惊叹于“叫魂”这一历史事件,其提供了十分宽广的切面,将乾隆盛世时期中国社会景象同背后隐藏的危机呈现出来,让“全面看历史”成为可能。

《叫魂》讲述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这本书的开头是这么写的: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盘桓。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头发、或衣物,便可以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2]在这一年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影响了十二个大省份的社会生活,其影响所及,小民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各级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乾隆为之寝食难安。

作者试图讲述一系列故事,将隐藏在盛世妖术现象背后的种种揭示出来。比起教科书中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流水线的介绍,这一案件提供了全景式的情境,得以窥析乾隆盛世下的真实社会,且跟着故事的展开,听者很自然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叫魂”案为什么会发生?(经济背景)

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孔飞力在书中有一节论述的正是弘历治下的镀金时代,可以同课本的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应。“当妖术大恐慌冲击到大清帝国的时候,这个中国的末代王朝尚未露出衰败的迹象,而仍然处在为人称道乾隆盛世的顶端。” [3]十八世纪的经济成就是以国内的和平为基础的。和平孕育了中国历史上就人口增长与商业扩展而言最伟大的时期,新作物传入、人口激增、农村市场网络、更为自由的劳动力市场等,与课本的“点”一一呼应。课堂上将《盛世滋生图》展开,切回“叫魂”案由下至上的“恐慌”,将对学生的认知带来极大的冲击:为什么在盛世还会发生“叫魂”案?所有的认知冲击都是探究问题的起點,结合一两则案例,如《苏州的乞丐们》,点出“叫魂”案中怀疑对象的共同点:流浪汉(乞丐、僧道),以及危机的发源地德清县的位置所在:苏杭地区的边缘。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基于《叫魂》及课本设计探究性问题——为什么盛世中的江南会有这么多流浪汉?

探究难度可根据学生情况具体调整,如果是初中课程可更多立足于课本的材料,这部分课本中《人口的增长》以及《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子目下都有涉及到人地矛盾尖锐、流民问题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的重重危机。如果是高中课程,可适当援引《叫魂》中的材料,比如发展的不平衡:“在论述十八世纪的经济时,没有人能够抹煞存在于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于这一经济地图上的倾斜趋势同时而来的是人口的持续流动。” [4]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商业的扩展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关照,总有一部分人会完全被排除在生产性经济之外。

二、“叫魂”案中乾隆在害怕什么?(政治背景)

当“叫魂”案在皇帝的命令下变成一场各省清剿的恐慌运动时,学生一定会困惑,乾隆皇帝在害怕什么?“叫魂”案让我们看到满清一代的一个剖面,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环节的动态与血脉。而中央部分,即“叫魂”危机中帝王控制的运作,正好对应课本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个帝王即是乾隆帝。《叫魂》英文版封面用的是乾隆的一副朱批。朱批是了解“叫魂”案中君臣互动的第一手资料,且又生动地再现君臣之间的对话。

孔飞力认为朱批在中国政治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其揭示了乾隆皇帝在阅读来自地方报告时的直接反应,同时以“明发”或“廷寄”的方式,让接旨人清楚知道皇帝的想法。这一部分可节选成君臣对话,让学生来扮演,并引导学生认识军机处的运作以及君主专制带来的影响。以下对话改编自书中《各省的清剿》。[5]

两江总督:谣传!地方官员告诉我谣言来自杭州,而江苏本地没有发生割辫事件。一旦谣传者被抓获,谣言的传播遭到禁止,地方就安靖了。

乾隆:既然别省都报告了割辫事件,江苏岂能独无其事?化有为无之术实属可恶。

江苏巡抚:经过调查没有发现有人被剪辫子的真凭实据。我并没有放过任何线索,但是山东的情报不断将我引入一个又一个新的死胡同。根本找不到山东乞丐口供里的那个村庄,那个人。

乾隆:汝二省殊堪痛恨!

山东巡抚:口供又改了,背后大术师不是江南人,是北京西郊的宛平县人。

乾隆:将京城所有的可疑僧人彻查一遍,不要拘泥于名字是否与口供中相符。

山东巡抚:浙江是现今已在山东露头的神秘剪辫案的发源地。

浙江巡抚:即使在最偏远的山区寺庙,都找过了,实在是没有找到呢。

乾隆:不意汝竟如此无用!

河南巡抚:报告!省内有十六起“叫魂”案。

乾隆:果不出朕所料。

河南巡抚:不过好难找到人的!

乾隆:无用废物!

有了这样的朱批,故事只能继续下去。教师可以点出“剃发”意象与满族政权合法性焦虑的关联。但更重要的是,从乾隆皇帝朱批中对官员的大肆施压、刻薄训斥,揭示权力至高无上之外的一个烦恼:皇帝不信任官僚队伍。此一焦虑将整个帝国卷进一场闹剧,同时,整场闹剧结束的时候,皇帝也将缉拿妖首的失败归结为官僚队伍的怠惰、迟疑。

三、盛世何以偏多文字狱?(文化背景)

事实上,满族统治者因大一统帝国表述与自身种族意象之间的紧张而挥之不去的“合法性焦虑”,也可过渡到文化专制的种种措施。

“叫魂”一案起自江南。在这个“鱼米之乡”,繁荣兴旺的农业与生机勃勃的商业造就了非凡的学术成就。满人对这个地方恐惧又不信任,赞叹不已又满怀嫉妒。乾隆皇帝也是如此,他一方面尊崇江南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十分害怕江南侵蚀了满族的中坚力量。

乾隆的盛世,看上去离征服年代实行肃杀血腥的削发令已经很远了。但是,这个外来人的政权从来都是极为敏感的,《叫魂》一书中论述了文字狱的征兆:1755年,汉人学者胡中藻被指控利用诗(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煽动对满人的种族仇恨,胡中藻是已故大学士鄂尔泰的门生与派系的骨干人员,并与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常有诗文往来应酬。弘历对于胡中藻的猛烈攻击是“尚有人心乎”、“诬谤满人”,对于鄂昌则严斥他不配当一个满人。[6]我们可以看出,文字狱在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的同时,包含著对汉人谋反以及满人汉化的顾虑。

乾隆的言论中透露出一种预感:被汉化的满人与腐败的汉人官吏正在携手使大清帝国走上王朝没落的下坡路。[7]而从“叫魂”案中,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及支撑皇权的整个体制,如何使大清帝国走上盛世同时转向没落的下坡路。

四、结语

孔飞力将1768年的“叫魂”事件贯穿于整个清帝国统治基础和社会生活的结构中,所揭示的面向非常广,因篇幅所限,笔者在这里只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的部分背景。此外,《叫魂》中揭示的种种问题也有延伸性,1840年近代化悲剧到来,学生在道光帝的朱批及鸦片战争的失败中,依旧会看到问题的阻碍所在,多大部分来自于体制。不过,整个围绕“叫魂”案件展开下的叙述,容易忽略掉盛世中的成就部分,在新清史的著作中,有欧立德的《乾隆帝》,其视角更关注于乾隆种种行为背后的想法以及所取得的有限成就,可做另一个视角的补充。教师无论采用哪种视角,都需要平衡“盛世”与“危机”的讲述。

【注释】

[1]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28页。

[2][3][4][5][6][7](美)孔飞力著, 陈兼,刘昶译:《叫魂: 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第1、33、48、 163、83、92页。

猜你喜欢
盛世乾隆
盛世钟声
想要退休非易事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盛世之美
纪晓岚戏乾隆
盛世花灯唱吉祥丁时光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老翁妙对戏乾隆
多面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