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已经成为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公共资源交易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模式变革,认识到资源规划、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作用。
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系统,是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原林认为,要以信息化交易平台建设为抓手,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增强公共资源交易的透明度,打造一流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以原有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为基础,围绕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研发 “一网多系统”,即:公共资源交易网、电子政务平台系统、交易平台系统、网络监管平台系统、评标专家管理系统、远程异地评标系统、电子行政监察系统、询标系统、多媒体显示查询系统、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共享和诚信记录平台等,形成综合性信息化系统平台。用信息技术管控公共资源交易的全过程,为招投标各方主体和行业监管部门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和电子監督,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的规范化水平。
另外,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全面实现网上登记、网上免费下载标书、实现远程异地开标评标、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电子化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全过程电子化。交易数据统计系统以数字化图表形式实时、全面、准确显示各类交易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参考。“通过一套系统实现招投标项目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安全稳定性,为进一步采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奠定基础。”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采访时指出,应通过进一步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交易监管,采用多媒体交换设备实现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多任务自动抽取与自动语音通知,采用加解密投标文件保证文件的安全。同时,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应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实现保证金的自动缴退,评标系统中采用模糊查询技术及智能分析技术,识别投标文件的雷同性。
实现共建共享
电子政务领域的实践家经常用“盆景”和“风景”的关系比喻独善其身与共建共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王从虎教授认为,这一比喻同样可以应用到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化建设中,在不同标准下建设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只能成为姿态各异的“盆景”,难以形成和谐统一的“风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标准化建设,即公共资源交易的全过程都有统一、科学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目前,有些地方已实施了一些领域的标准化,今后,标准化应成为各地公共资源交易的发展方向。”王从虎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指出,应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育竞争优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战略规划,没有标准化的运作,很容易导致目标模糊,难以落实到具体实施的工作中,难免发生不顾重点从而导致投资过大、收效甚微、实施乏力的状况,因此要有战略观念和系统观念。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应是完整的一盘棋,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在标准化的统一架构进行信息化建设,保持与顶层设计的一致性。
推进数字领导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领导和员工的工作情境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数字领导力对组织绩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会发现,具有较高数字领导力的领导者和团队更有可能推动平台的对接与整合,促进公共资源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此外,数字领导力不仅体现在选择、采纳信息技术方面,更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数字型领导者和团队在为部门引进和培养更多信息化人才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和员工必须积极了解、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由传统团队向数字型团队转型。江苏南通行政审批局某负责人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指出,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革命促成了信息社会、智慧政府的诞生,拥有丰富信息化知识的员工成为各单位招工的新需求,信息技术被这些“知识员工”所直接应用。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如何让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相协调等,人员管理的思维、方式方法,激励机制等都应该加快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