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秋 彭 琼(通讯作者)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合肥230000)
肝硬化是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病进展而来;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有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较正常人群胆囊结石发生率升高至少2倍。还有研究显示,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目前,胆囊结石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有研究指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手术本身难度增大及术后并发症增多[1]。且有研究提出,肝硬化患者合并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死亡率更高[2]。有研究提示[3],年龄、甘油三酯、体重指数(BMI)和高密度脂蛋白是汉族人群胆结石的危险因素。但在肝硬化人群中,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统计了近两年来在我院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肝硬化患者资料,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消化内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28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者为观察组,共45例,肝硬化无胆囊结石组为对照组,共83例;入组标准:患者须符合以下前四项任意一项及第五项标准:①2015年由我国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肝硬化诊断标准;②2018年由我国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定的《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③2015年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中肝硬化诊断标准;④部分患者符合第八版内科学肝硬化诊断标准[6],未能发现明确病因,纳入研究对象;⑤资料完整。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氨酰转肽酶(GGT)指标。
1.2.2 检测:入组患者均行肝功能、血脂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抗体检查;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或磁共振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肝硬化患者共128例,合并胆囊结石45例,发生率35.15%。
2.2 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临床信息和生化指标比较 (±s)
表1 临床信息和生化指标比较 (±s)
观察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 images/BZ_30_1945_352_1963_389.png±s/t/Z值P值年龄(岁) 67.87±13.81 61.20±14.82 -2.486 0.014性别 男女20 46 1.408 0.269 25 37 GGT(U/L) 42.20(22.07,156.93)48.60(24.70,128.00) -0.427 0.670总胆红素(mmol/L) 25.70 15.88,35.77)23.08(16.70,37.91) -0.267 0.789直接胆红素(mmol/L) 11.98(5.30,20.95)9.80(6.00,15.91) -0.694 0.488间接胆红素(mmol/L) 12.52(7.45,16.70)11.80(8.40,18.20) -0.215 0.830甘油三酯(mmol/L) 0.77(0.67,1.03)0.89(0.65,1.23) -1.076 0.282总胆固醇(mmol/L) 3.48±1.31 3.50±1.30 0.05 0.957白蛋白(g/L) 30.25±5.33 32.87±5.52 2.60 0.011
2.3 肝功能分级比较:依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肝功能分级A组31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为6例;肝功能分级B组75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共27例;肝功能分级C组22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共12例;3组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肝功能分级比较 [n(%)]
有研究提示,在普通人群中,女性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4-5]。在本研究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存在以下可能: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在男性肝硬化患者中也存在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使得患者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男性;②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较大,达(63.55±14.77)岁,而年龄也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7],导致性别差异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中并不明显。
Conte等[6]在研究中发现胆结石的发病率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肝硬化病程的增加,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也在上升[7]。本研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1.20±14.82)岁,观察组平均年龄为(67.87±13.81)岁,观察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指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其白蛋白浓度低于肝硬未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证实了该观点,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低蛋白血症导致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为低蛋白血症导致胆囊壁水肿,引起胆囊动力减弱,排空能力下降,从而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8]。
有研究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为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9];有研究持不同观点: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高于未合并胆囊结石者。本研究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发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55%)的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生率高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36%)患者,同时肝功能为B级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19%)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提示[10],在普通人群中血脂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白蛋白水平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其余相关指标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所探讨的因素较为有限,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队列研究继续探讨相关因素。如果未来的相关研究能明确上述因素与胆囊结石的确切机制,则相关危险因素或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行腹部影像学检查的依据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