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策略研究

2020-08-04 05:50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县甘肃省攻坚

张 婷

(兰州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部,自然条件不佳,经济基础薄弱,历来是贫困多发地区。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全党使命、百年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决定性进展。截至2020年3月,全省75个贫困县累计摘帽退出67个,其中17个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纳入国家“三区三州”的甘肃省9个藏区贫困县历史性地摘掉了贫困帽子。除嘉峪关市以外的13个市州中,有9个市州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目前甘肃省还有17.5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395个贫困村尚未退出,8个深度贫困县尚未摘帽。[1]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产业,着力引进技术人才,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有丝毫松懈。

一、精准脱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之年。在这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既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在脱贫中适时向乡村振兴转换,逐步实现由脱贫到振兴、由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变,又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在振兴中注重对脱贫攻坚的总结,让脱贫攻坚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精神财富,使之在乡村振兴中开花结果。[2]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和重要保障,推动甘肃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创收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有助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一)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与其他六大战略一并综合部署,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4]同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经济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共同物质基础,在现阶段提升贫困人口收入的基础上,使没有稳定收入的贫困人口创造收入渠道,收入较低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扶贫扶志,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政府帮扶与自主发展的长效脱贫机制。精准脱贫有效弥补了乡村振兴的短板,逐渐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精准脱贫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非资金的一味输入或者政府单方面救助,而是需要乡村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6]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脱贫攻坚的简单升级版。[7]产业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缺乏产业是造成其贫困人口比重大的重要原因。推进贫困人口聚集地区的产业发展,既能实现贫困人口的创收增收,又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支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因此,依托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是解决贫困问题和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主要途径,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要素,以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向贫困地区输入知识和技能,推进乡村贫困人口掌握创收增收技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通过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三)精准脱贫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是整个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乡村治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而乡村的全面振兴也源于乡村的有效治理。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8]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9]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是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的系统性工程,精准脱贫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帮助每一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精准扶贫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同时,也改变着乡村的治理结构,在精准脱贫中形成的一些乡村治理理念,如执政为民、低收入农民优先受益、严格的政府监管和公开、民主的乡村治理机制,不仅是精准脱贫所应遵循的普遍原则,更是我国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四)精准脱贫是助推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1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乡风文明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仓禀实而知礼节”,对个体而言,只有满足了物质需求,才会有进一步的精神追求。对于乡村整体而言,只有解决了贫困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路径,也是助推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乡村脱贫的过程也是乡风文明发展的过程,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精准脱贫的现状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甘肃省近几年的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带动了500多万人脱贫(见图1)。在此过程中,扶贫资金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扶贫的手段日益丰富,为推动甘肃省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1 甘肃省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图

(一)精准扶贫人群覆盖范围扩大

由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在2013~2019年期间,实现脱贫534.5万人。早在2015年初,甘肃省就制定了要在2020年年底实现剩下的417万人全部脱贫的目标。根据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19年,甘肃省通过精准脱贫实现了31个贫困县共计93.5万人的脱贫任务,仍然剩余17.5万人未脱贫。[11]在精准脱贫的开始阶段,甘肃省主要针对“两州两市”(即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和陇南市)的特困人口展开,确立了以卓尼县、临洮县为代表的精准脱贫示范县,以它们为标杆,为扶贫干部和当地群众提供脱贫范本。当前,甘肃省的精准扶贫人群范围已经扩大到了17个插花贫困县,由最初的大面积扶贫到“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除了重点精准扶贫工程之外,2012年以来,甘肃省向建档立卡的6222个贫困村派驻帮扶工作队,选派了数万名各级干部驻村帮扶,在全省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二)精准脱贫资金投入增加

2019年,甘肃省投入专项扶贫资金高达207.67亿元,相比于2018年的173.3亿元增长了19.8%.在具体的资金使用方面,207.67亿元中的52.78亿元用于“两州一县”(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74.44亿元用于18个深度贫困县。[11]

图2 甘肃省历年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变化图

由图2可以看出,在2018年和2019年,甘肃省加大了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2018年更是增长了35.6%。2019年甘肃省的贷款余额已高达2.07万亿元,存款余额1.98万亿元,通过政府、企业融资779.1亿元,通过“险资入甘”实现落地资金高达151.6亿元,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2019年通过产业扶贫投资155.6亿元,投入工程贷款562.33亿元,用于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贷款共计发放221.48亿元。[11]此外,甘肃省还通过金融支持的方式,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的直接投入,大大带动了贫困县村的经济发展,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脱贫的信心。

(三)精准脱贫手段日益丰富

甘肃省在全省内的精准脱贫不仅体现在直接的资金投入方面,还结合了贫困县村的实际情况,基于快速脱贫和长远脱贫的双重视角,通过多重手段,在全省开展了精准脱贫。借助网络技术,很快对全省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精准脱贫资金流动的监管;通过电商扶贫,为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些举措,都是能够快速实现贫困户增收创收,进而在短期内脱贫的举措。近几年来,甘肃省各地发挥区域优势,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图3 2019年甘肃省六大特色产业增长率

由图3可以看出,2019年甘肃省六大特色产业均实现了增长。目前,甘肃在全省建成了以马铃薯、瓜果等十余种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区域,其中以定西马铃薯、河西走廊杂交玉米、陇东陇南优质苹果、兰州百合最为知名。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626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1083万亩,位列全国第三,总产量由2000年的525万吨提高到2017年的130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13]马铃薯产业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新阶段,马铃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9年甘肃省苹果产量达到650万吨,较2018年增产197万吨。[14]

从长远考虑,甘肃省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危房、硬化道路、接通水电和网络等措施,在贫困县村打下了脱贫致富的基础。另外,甘肃省还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从2017年开始,甘肃省就开始了“兜底保障”工程,坚决执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清除因贫困而失学的情况。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开展“幼有所育”工程,将幼儿园覆盖到了全省所有的贫困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脱贫”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和教育,为贫困家庭培养人才。同时,针对教师,甘肃省还开展了“配优提质”工程,力求全省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针对民族教育,开展“聚焦优先”工程,全面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环境。归根结底,教育是甘肃长效精准脱贫的重点抓手之一,通过这些举措,甘肃省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是我国贫困地区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2020年完成所预定的目标,是甘肃省重中之重的任务。不过,基于长期贫困的客观因素,以及个别精准脱贫执行不到位的主观因素,甘肃省精准脱贫尚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一)产业链条不完整

虽然政府通过多重手段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并且切实带动了贫困户的增收,然而,甘肃省通过产业脱贫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导致有些地方精准脱贫效率较低,存在地区性和效果性的差异。首先,农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够。农户与农户之间缺乏联系,导致一些农村精准脱贫效率不高。虽然部分农村已经建立起了合作社,但绝大多数农村仍然是个体农户的自主经营。从种植到包装,再到店铺经营和物流配送,农户与农户之间都难以形成有效联系。一些精准脱贫产业还停留在基本的种植和销售层面,整体上缺乏规模性的运作,也缺乏由农田到市场,再到品牌的产业链建设。其次,深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不够,没有形成区域规模效应,打造区域品牌,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关注度,消费者对甘肃特产的印象还停留在马铃薯类的初级农产品上。同时,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等同样存在产品之间缺乏联系的情况。目前,甘肃省虽然已经在定西等地大力推进十大生态农业,但是配套的民宿、娱乐设施却没有发展起来,文化植入类产品更是匮乏,导致生态农业产品过于单调,精准扶贫的效率较低,乡村振兴的进展较慢。

(二)直接资金脱贫治标不治本

精准脱贫的效果,可以从时间的阶段性去看待。一种是周期短、见效快的脱贫,另外一种是周期长、持续性的脱贫。一般而言,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直接的资金扶持帮助特困户实现脱贫,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培训技能或者扶持产业,为当地贫困户提供持续性的收入来源。目前,个别地方存在着追求阶段性成绩的弊病,更注重以现金实物和优惠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脱贫,不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家庭的贫困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贫困根源,是没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通过直接的现金、实物和优惠扶贫,只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这种举措治标不治本。

(三)缺乏专业技术输入

对于甘肃而言,缺乏支柱产业是农村贫困的最大原因。[15]甘肃吸引外地企业入驻和外商投资较为困难,更多的是依赖本土的企业发展。长此以往,缺乏产业支撑的状况难以改善,甘肃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扶持缺乏长效的机制,以收购农产品为例,甘肃省在2019年投入了221.48亿元用于收购农产品,农民虽然很快卖出了农产品,获得了收入,但是卖出的价格却并不高。当地的农产品缺乏深度的再加工,并未充分发挥出农产品价值。特别是一些农特产品,其再加工后的价值很高,却只能以原生态低价出售,浪费了宝贵的特产资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技术输入,缺乏专业技术企业和人才,导致一些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精准脱贫效果。当然,农民的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也是客观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高度发达,无论是前期的产品生产、包装,还是中期的产品储藏、配送,或者是后期的品牌培育、规模化发展,都需要更符合电子商务社会消费者需求的知识量,这对农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电商人才匮乏

在信息技术时代,农民的脱贫,需要建立在拥有一批人才的基础之上。对于甘肃省来说,发展农业产业仍然为其重要的脱贫出路。电子商务时代为甘肃省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提供了绝佳机会。但是,电商是一种对实践要求非常高的市场模式,涉及到管理运营、实践操作、资源整合以及具体的战略定位等,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很难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在甘肃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传统的交易方式很难改变,很难掌握网络的应用和电子商务的操作。

图4 2014~2017年甘肃省农民电商人才培养比重

甘肃省在2014年开始着力培养电商人才,设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甘肃分院、甘肃省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和淘宝大学(兰州)等专业培训机构,利用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促进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2014~2017年间,每年全省培训电商人才10万人次。但是对于庞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这样的数量仍显不足。据淘宝发布的人才缺口调查数据显示,24.86%电商最缺美工,24.29%最缺运营,22.6%最缺推广,19.77%最缺客服。[15]当电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除了上述岗位紧缺,运营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也面临着紧缺的难题。当前,农村电商还处于拓荒阶段,一般的运营操作人员已非常匮乏,更遑论电商战略人员或者先进技术(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员)的操作人员了。

四、甘肃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

甘肃省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在甘肃全省摘帽退出的31个贫困县中,国家片区贫困县30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1个。这31个贫困县分别分布在甘肃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的9个市州,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均占到全省的55%以上,深度贫困村占全省的60%,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全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同时,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显著提升。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甘肃精准脱贫的每一份成绩都来之不易,要更加注重精准脱贫的持续性,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一)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完善农产品产业链

加强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主体,以合作社的形式,推出主打产品,并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由田地种植到产品包装,再到品牌传播的系统化电子商务主体。对于甘肃省来说,其最优势的资源就是农特产品,要以农特产品为核心,壮大农业合作社,充分借助电子商务的便利,打造出具有甘肃省特色的产业链条,促进其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相比传统的种植和出售,农村电子商务要求更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够突出电子商务的优势,实现更大的创收,覆盖更广的贫困人群。同时,也需要农户与农户之间建立合作,充分借助电子商务的便利,打造出具有甘肃特色的产业链条,构建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二)扶贫先扶志和智,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性

开展精神扶贫是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16]扶贫先扶志和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扶贫方式,贫困户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的根本举措。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统一。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因此,应加强舆论引导,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等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扶贫成效、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企业和技术

为防止一些贫困户在脱贫之后又返贫,必须大力加强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建设,[17]大力引进企业和技术,以企业带动技术发展,以技术吸引外来企业,促进二者形成向上的良性循环,促进甘肃省贫困人口就业。首先,要在优势产业中培育龙头企业。甘肃省农产品等产业相对发达,是省内的优势产业,应尽快在这些产业中培育龙头企业,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优惠和便利,引导企业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将更多的产业带动起来,既增强了龙头企业竞争力,又节约了培育的时间和资源。其次,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育龙头企业。如果说优势产业是基础,那么高新技术产业就是未来。优势产业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高新技术产业则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高度。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诸多省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省应当学习其他省的宝贵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最后,在民营企业中培育龙头企业。甘肃省民营经济不够发达,长期制约着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应尽快在本省的民营企业中培育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整个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四)培养和引进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问题,应尽快加强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外引”,强化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队伍,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农民”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农民入手,培养其基础性的店铺经营管理能力,调动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同时,从外部大力引进人才,包括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吸引外部人才进入甘肃省发展,为甘肃省电子商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外,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缺乏电子商务经验的个人提供接触和学习电子商务的机会。在内部培养人才,从外部引进人才,逐步搭建科学的农村电商人才梯队。

五、结 语

精准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甘肃省要积极利用当前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脱贫措施与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持续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组道路建设等专项提升行动,[18]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产业,着力引进技术人才,全面补齐短板弱项,实现“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进程中,持续推进甘肃乡村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贫困县甘肃省攻坚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