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书童
陈作霖
1987年6月出生,深圳市宝安人,2010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 年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篆刻作品入选浙江省书法60年新人展书法大展;2009 年入展中国美术学院与日本岐阜大学“提携二十年”联展;2012年获得深圳市市委颁发“艺术达人”称号。2014 年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2015年书法作品入选深圳年度书法大展;2016 年6 月举办“霖院三人行”书法篆刻展;2016 年篆刻作品入选深圳年度书法大展;2016 年获第十三届“鹏城金秋”美术书法大赛银奖。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航城街道书法协会副会长、深圳霖院书法教育负责人。
他曾是广东省第一个考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的人,也是深圳第一个书法研究生,如今他是霖院书法教育的创始人。
他坚守传统艺术、热心书法教育,从不奢望成为名家、大师,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观赏者、社会一点感悟。
他就是陈作霖,相继带出了深圳第二个、第三个书法专业本科生,在他的影响下,深圳的书法圈中科班出身的人也与日俱增,逐渐形成一个强大而健康的艺术氛围。
他时常自豪地说道:“我很庆幸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工作!”
1987 年6 月,陈作霖出生在深圳宝安。
作为本土长大的孩子,陈作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书法之家”,他的父亲是周围人眼中的“秀才”,一手钢笔字写得遒劲有力。
陈作霖回忆道,“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羡慕老爸的字,甚至还模仿过”。父亲总是孩子心中的英雄,于是“一手好字”便成为童年播撒的种子。
稍微长大后,陈作霖总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即便是洁白的墙也照画不误,父亲看到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
十岁那年,陈作霖正式开始在书法兴趣班学习,最开始学习颜真卿的《颜家庙碑》。提及为何先从颜体开始,他说道:
“有一次,我去看一个画展,看到一个书法家写字,墨用得很厚很浓,每个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都发着光,一经询问,原来就是颜体。”
这一学就是四五年,转眼陈作霖上了高中,这时一个难题摆在他的面前:要么一心一意读书准备迎接高考,要么心无旁骛努力练书法。
“即便是艺术生,文化课也十分重要!”在老师的建议下,尽管十分不情愿,陈作霖还是暂时放下了书法。
提及当时的感受,他说,“那段时间,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手痒’,有时候,听课听得突然就出了神,然后情不自禁地在桌子画了起来。”
既然下定决心读书,就一定要认真,经过两年的努力,陈作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按照当时的成绩,考个清华北大也不是什么难的事。
但是,当陈作霖得知大学招收艺术特长生,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报考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
“在这件事上,父亲自始至终十分宽容,说的最多的就是‘路是自己走的,无论怎么选择我都尊重你’!”
面对文化课和艺术考试的双重挑战,陈作霖抱着必胜的决心背水一战,最后在中国美院书法考试中书法位列第九,篆刻名列第一。
通过了艺术考试,在最后四个月的“高考冲刺”里,他很快将落下的功课补上,并考出了文化课总分765 分的好成绩。
成绩一出,全宝安都震惊!作为2006 年宝安艺术生状元,他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位于杭州西子湖畔,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 年由蔡元培创立,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蔡元培在这里开始“美育代替宗教的实践”。90 年以来,虽然岁月流转、人事更迭,它一直作为艺术家的摇篮,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李苦禅、吴冠中,当念出这一串串如雷贯耳的名字,陈作霖既喜上眉梢,又感到压力山大。
“如果说之前是书法爱好者,自顾自式的涂鸦,进入美院后,书法俨然融入了我的血液”,在这样的院校,除了努力学习书法,自然无暇再顾及其他。
中国美院的书法教学采用传统的模式,包括真、草、隶、篆、行等五种字体,还有篆刻和古文字、古汉语的学习,教室一天24 小时都有人。
陈作霖经常与同学通宵达旦,在艺术的跋涉中,他自得其乐,然而越学习,他似乎越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浩瀚,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经过四年的学习,陈作霖最后决定继续考取研究生。如果说高考之前在艺术上,他还是懵懂的孩子,这时他更像满腹经纶的才子。
关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认识,“考研就要去首都师范大学”,因为这所大学既有中国第一个书法博士点,也有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常年坐镇。
同时,他也想感受北方那种不同于南方的小桥流水的粗犷阳刚之美,这种人生阅历对艺术的完善和构建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经过一年在斗室中的复习,他如愿考上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成了深圳首个书法研究生。
本科四年,陈作霖在书法上练就了“一番拳脚”,但是要成为一等一的高手,仅有拳脚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心法,研究生的学习正是求取心法的过程。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多次见到欧阳中石先生,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旧坚守在讲台,“谈书法的学问,谈书法的精神”,那种感动陈作霖至今回忆“犹在昨日”。
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陈作霖废寝忘食,专注于文献学、书法史、美学、碑帖学、诗词格律等方面的学习,他说:
“美院解决了怎么写字的问题,而首都师范解决了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对于传统的书法艺术,陈作霖始终保持着高山仰止的心态,尤其学成归来,这种感受就更明显了。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他也必须面临每个年轻人关于“未来的规划”,而陈作霖的答案是“创业”。
其实,早在本科期间,他就在利用业余时间培训书法,既挣点零花钱,也帮助一些爱好书法的初学者。
于是,陈作霖毫不犹豫地选择开办书院,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霖院”,几年努力下,霖院已经发展成为集书法培训、国学会所、美术馆、茶艺于一体的机构。
他始终坚守专业、高效的书法教育,注重课程质量,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相继带出了深圳第二个、第三个书法专业本科生。
在陈作霖的影响下,深圳的书法圈中,科班出身的人数与日俱增,逐渐形成一个强大而健康的艺术氛围,他时常感叹,“我很庆幸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工作!”
如今,在教学的同时,他的书法艺术也不断获得圈内的认可,连续多年在深圳年度书法大展、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等重要展览入展获奖,并获得深圳市市委颁发的“艺术达人”称号。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后人只有溯其源、追其宗,充分了解艺术产生、存在、发展、嬗变,才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和扬弃。在这片浩瀚的艺术海洋,陈作霖总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学生”。
2014 年,他在《青少年书法杂志》上发表了《倪元璐行草书研究》《明代行草书研究》两篇文章,在《中国书画》上发表了《明代篆刻摹古思潮》的文章。2019 年,他和刘镇合作在国家一级期刊《中国书法杂志·书学》第2 期发表《构想与展望:书法学的界域及走向》一文,谈了他们80 后对中国书法发展的看法。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对深圳深怀感情。陈作霖觉得,“深圳在经济上的成功一定会带来文化上的繁荣,我也会用自己的所学为这座崭新的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