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究竟“融”什么

2020-08-03 06:53陆启威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语文学科

【摘 要】学科融合是针对学科孤立化和单一化的教学倾向而提出来的一种跨界教育或跨学科教学思想,也是当前一线教师积极投身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找和发现可以融合的内容。学科融合主要是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伦理、学科精神五个方面的融合。

【关键词】语文学科;跨学科教学;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0-0035-03

【作者简介】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0)科研员,高级教师。

学科融合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元素,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学科融合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其倡导以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思维去创造性地学习的主张,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响应。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深入推进学科融合项目的实施,但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学科融合实验项目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很多实践者本身对学科融合的内容和要求的认识还很模糊。本文试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例,从五个方面来谈学科融合究竟“融”什么。

一、“融”学科知识

融合知识是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做任何一件事情,仅靠一门学科知识也很难完成,必须有其他学科知识的参与和介入。从这个层面上讲,学科融合是教学中自然发生的事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知识融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融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为标准,同时要“融”得妥帖自然、恰如其分。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不光传达出文学创作上的艺术美感,也内隐科学知识。农历九月初三,当日的月亮应是上弦月,月弯如弓;时为深秋时节,且是二十四节气中寒露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当为霜降),“露似珍珠”也切合时令。此处如能适时补充这些科学知识,必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通透和立体。另外,也可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一幅水墨画(涉及美术学科知识)进行适当解读和表达,如此,就很容易烘托出诗的意境和美感。

二、“融”学科思维

学科思维是学科的认知思路和方式,它通常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学科视角和学科倾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属性。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思维品质和特点,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不同的学科思维引入教学,注重打开学生不一样的认知视角和探究思路,从而引发学生不同侧面的学习和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具有准确的科学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意蕴,当我们以科学视角和哲学思维来学习和鉴赏这首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是一种准确而客观的科学认知,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的表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是一种真切可感的科学事实,也是对眼界格局和人生况味的哲学思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数学思维解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于是眼前之“所见”就成了一些简洁明快的数学符号:横看成岭是“面”,侧成峰是“线”;远看是一条曲线,近看是一条抛物线;向高处望是“一线天”,往低处看是一个点。如此,只要换个思路和角度,尝试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就能开掘出异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认知变得立体而全面。

三、“融”学科方法

每一门学科都是对问题的研究,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语文学科是用语言来实现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数学学科是用逻辑推理来进行问题的研究和判断,科学学科是用实验和解释来研究和分析问题。教学中,进行学科方法的融合,就是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深化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理解。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二月春风和柳树,语文学科运用比喻和拟人这样生动的艺术手法,将春风柔和灵动的生机、柳树妩媚迷人的姿态描摹得魅力十足,极具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科学学科则需运用实证和解释的方法,为学生进行时令、气象学方面的解读和说明:诗中的二月应是农历二月,因为阳历二月天气还冷,草木刚吐绿发芽,不可能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学习这首诗,科学解释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尽情领略和感受春的怡人景象的同时,学习一些必备的科学常识。

四、“融”学科伦理

人类的一切行为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有伦理学意义。伦理之于学科,就是一种德性规范和要求,是基于学科道德的本色追求和表达。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坚持自己的伦理规范,更需要进行不同学科伦理的融合,这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看来,语文学科坚持“文以载道”,崇尚人性的善和美,弘扬一切善和美的东西。这是语文学科的伦理德性。科学学科的根本属性是“真”,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了求真,旨在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究,去揭示事物的规律和问题的本质,还原世界的真相。有鉴于此,语文教学需要汲取科学学科的“求真”诉求,才能传达出真实而有力量的善和美,避免陷入虚无和空泛的泥淖;科学教学也唯有积极吸纳语文学科“善”和“美”的伦理追求,才能使自身的“真”变得有价值和意义,并散发出应有的韵味和魅力。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令人感动和催人奋进,就在于这两句诗是基于“真”的观察和透视,这种基于“真”、发端于“真”的善和美的表达是有根的、有生命的表达,也是沥尽心血的、有力量的抒写。再比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重在抒写两情间的“真”,之所以让人心有戚戚,就在于它传达出人间的善和美,让两情之间的“真”变得美妙和令人向往。

五、“融”学科精神

学科精神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学科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的学科精神可以培养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素质。比如语文学科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学科则弘扬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关注,鼓励人的個性发展和创新实践,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和主观能动性;理性精神则注重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思考,强调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和探索精神。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不同学科精神的融合和渗透。有了人文精神,科学学科就有了人性的色彩和光芒;融合理性精神,语文学科才有了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认识。比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句就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必舍得放弃眼前狭隘的小情小义。真正的英雄,做任何事情都有长远博大的家国情怀;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一时的情绪而乱了分寸,要将我们的使命完成到底。这种理性精神的植入,就为全诗注入了强大的逻辑和思辨力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找和发现可以融合的内容。可以融合的内容一旦被发掘出来,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新的空间和力量,课堂也就有了新的色彩和魅力,学生的学习自然就变得格外通透而更有活力。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