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慧
彭德怀是我军的元帅、是“横刀立马”的大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就算在人生迈向巅峰的时期,他仍评价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勇敢农民”是彭德怀伟大人格的象征,也反映出他的治军理念。
执著:认定的事情必须做到
彭德怀“吃得苦,霸得蛮”,一旦他认定正确的事情,就必须做到。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时期,主张取消军校“六小时一贯制”,就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执著性格。
“六小时一贯制”,是指学员每天上午上课6小时,下午自习3小时,这是当时苏军顾问介绍的“先进”经验。为了保证上午6小时的课时,学员们必须在凌晨5点钟就起床。从1955年开始,彭德怀不断接到军校学员的来信,强烈反对这一制度。彭德怀虽认为这种制度不适合国内实际情况,但为慎重起见,在1955年10月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安东随考察团赴苏联考察时,特意吩咐他实地考察一下苏联为何实行“六小时一贯制”。
11月,安东回国后向彭德怀报告说,苏联军校实行“六小时一贯制”,主要是因为战后教室和教学设备比较紧张,实施这一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利用效率,但只有部分学校实行这种制度。彭德怀弄清了这一制度的原委,鉴于国内军事院校的教室和教学设备比较宽松,遂决心改变这一制度。
1956年2月11日,彭德怀召集各总部领导召开临时会议,其中的一项议题就是“六小时一贯制”。
他说,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大家没有满意的,为什么不改变呢?这是他第一次提出要取消“六小时一贯制”。在3月1日的军委会议上,彭德怀又提出:1953年6月4日,毛泽东审阅总高级步校教育计划时,在每天9小时半的学习时间旁就批注了“似以8小时为好,即正课5小时,操练1小时,自习2小时”。第二次提出了要取消军校“六小时一贯制”。在1956年5月19日、6月6日和6月9日的军委会议上,彭德怀又连续3次强调“要取消六小时一贯制”。全军院校最终执行了新的学习日制度。
平等:虚心倾听群众批评和意见
彭德怀经常讲,上下级之间和官兵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上级与下级、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区别,只有职务上的区别,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他说:“军官爱护士兵,士兵尊重军官,上级关心下级,下级尊重上级﹔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友爱合作、团结一致,这就是我军内部关系的特点。”为此,他把官兵一致的理念也贯彻到新修订的共同条令之中。
在准备修改条令之前,彭德怀在基层部队进行了多次调研,普遍反映1953年颁布的内务条令,比较多地搬用了苏军的条令内容,强化了军官权威,缩减并限制了官兵的民主权益,大大削弱了我军三大民主的优良传统。在他的主张下,新修订的内务条令恢复了下级可以批评上级、士兵可以批评军官的光荣传统。内务条令明确规定:首长职责之一就是“虚心倾听群众批评和意见”。把军人应“无条件服从首长的命令”,修改为“部属对于首长的命令,必须坚决服从。部属如认为命令中确有不适合具体情况的地方,可提出建议,但在首长未作出修正前仍须按照原命令执行。如情况不允许请示的时候,应在不违背首长总的意圖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灵活地完成任务”。在新修订的纪律条令中,把“只有首长单方面实施奖惩权”,修改为“奖励与惩戒,由首长决定实施。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群众评议、首长决定的方法”。此外,在申述、控告方面,也扩大并保障了下级广大官兵权利。1957年11月20日,国防部通知全军正式施行新修订的共同条令。
无私: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丝一毫
彭德怀曾对工作人员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他认为,只有这三条才能保得住一个“公”。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这样,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是公私分明,绝不侵占公家一丝一毫。
1959年3月,彭德怀给乌石大队写信。他此前到乌石调查时,生产大队曾送他一瓷坛蜂蜜,当时随员不敢让他知道。彭德怀回到北京几个月后,才知道这一事情,他立即给乌石大队干部写信,说明本想将蜂蜜退还,但又不方便邮寄,特寄去30元,请转交大队。
1966年3月,被中央重新分配到西南三线工作的彭德怀,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调研行程。28日,他不顾山高路险,轻车从简登上云雾缭绕的西昌螺吉山,视察山上的畜牧场。中午,在牧场工作人员的热情邀请下,他在畜牧场场部食堂吃了一顿便饭。随后,工作人员以食堂规定的每人贰角的标准上交了一行十人的伙食费。晚上,当彭德怀得知交费情况后,随即给西昌螺吉山畜牧场党委书记田兴成写了一封补款信。信中写道:“田同志,我们今天在你场吃过饭,每人只算贰角钱,实在太少。以6斤肉计每斤7角,即4元2角,还有其他饭菜,至少10元才公道。除每人已给2角外,另补8元,请查收。”
简朴:始终以普通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
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童少年时期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生活上始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
1957年8月,彭德怀赴张家口、大同、太原、石家庄等地进行战役勘察。临行前,他特地给随行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一是到院校和部队,一律住到一般干部和部队营房,不住招待所,不要惊动地方党政领导同志﹔二是各单位负责同志不要到车站迎接,只派一位管理员带路即可﹔三是坐火车去,买几张普通座票,同普通旅客坐到一起,不许单挂车皮。
除了以普通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彭德怀还永葆“勇敢农民”本色。战争年代,他为官兵饥送食、寒解衣,为群众筑堰修渠、替老弱挑水担柴;和平年代,他多处调研,四处走访,了解民生疾苦,为穷苦百姓奔走疾呼。就算在人生迈向巅峰的时期,彭德怀仍评价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他没有忘本,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众中,与群众紧密地站在一起。“勇敢农民”是彭德怀伟大人格的象征,也反映出他的治军理念。
(《学习时报》20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