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积木区游戏以其高度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可组合性”深受幼儿的喜爱,游戏过程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幼儿在包含问题情境的主题搭建中,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发展了材料问的结构关系认知,体验到搭建的兴趣,培育了学习的品质,可以说幼儿搭建的过程蕴含了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深度学习以促进高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更加指向未来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因此,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研究积木区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引领幼儿在深入探索、解决问题、发现事物关系、构建关键经验的深度学习中,获得认知、情感、思维、学习品质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提高教师指导积木区游戏的能力和水平。
一、明确积木区游戏教育功能,把握幼儿游戏发展特点
(一)积木区游戏的主要教育功能
1.认知发展:认识基本形状;学习分类、排序、形成数概念;感知比例关系;比较多少、大小、长短、薄厚;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表征能力;获得平衡、对称、重心等概念。
2.情感社会性发展:培养专注力;学习协调、沟通等人际交往技能;学习与人合作、分享经验;学习解决冲突、纠纷;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发展美感。
3.动作技能发展:手眼的协调性、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等。
(二)幼儿积木区游戏的发展特点
1.在建构材料之间的空间关系理解和操作方面:幼儿经历了将积木从简单堆砌、无目的搬移和摆弄到进行横排平铺、顺接围合、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平面式组合造型,进而再发展到将积木组合成桥式、围拢覆盖以及塔式等更为复杂的组合造型(如搭建小桥、小房子、高塔等)。
2.在各建筑模型之间的空间组合理解和构成方面:幼儿经历了将积木以横排或纵排的简单联结到十字交叉式、转弯式联结,进而再发展到将积木搭建成不同高度、长度的斜坡式联结、上下两层或多层相互穿越交错式联结(如搭建立交桥)。
3.在游戏行为目的性发展方面: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目的性不强,往往是随意搭建后看着像什么再给搭建物命名;中班幼儿游戏行为目的性明显增强,能够在游戏前预想要搭什么,然后选择适宜的材料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搭建;大班幼儿游戏行为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他们会围绕搭建主题的内容、位置、造型等事先设计出计划书,按步骤、分工有计划地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搭建。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行为的目的性逐渐加强,游戏的主题情节、内容不断深化与丰富,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注意力等均有明显的提高。
4.在社会性交往发展方面:小班幼儿表现为平行游戏方式,即:个人独立进行搭建,幼儿间的搭建内容没有什么联系,这时的幼儿会受同伴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搭建内容;中班幼儿表现为联合游戏方式,即:为了一个目的分工游戏,最后组合成共同的主题;大班幼儿表现为合作游戏方式,即:围绕一定主题,几个幼儿共同搭建同一个建筑物,更加体现幼儿问的协商、合作能力和任务意识,幼儿在游戏中会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解决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共同的搭建设想。
二、创设引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一)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除班级的积木区外,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建构游戏室,或将积木区设置在户外游戏。首先,空间大小要考虑是否能够使幼儿完成自己的搭建内容,避免幼儿间相互干扰与碰撞,为幼儿拿放材料提供方便。引导幼儿运用标记分类摆放材料,建立良好游戏秩序。其次,空间位置要考虑与其他区域活动的关系。
(二)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积木区游戏中,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展开想象,实现建构设计,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般而言,小班幼儿游戏时间在20—30分钟,中大班在30—40分钟为宜,特别是大班时间还应更长些。
(三)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积木区游戏的材料一般分为主材料和辅助材料两大类。主材料包括:大中型实心积木、大型炭烧积木。为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班级积木区应为2—3套,大型炭烧积木至少2套,特别要保证有足够的圆柱、异形积木。辅助材料包括:易拉罐、硬纸板、薯片桶、大小不等的纸盒以及各种工具等。
三、把握深度学习内涵,引领幼儿行为与思维水平向纵深延展
(一)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幼儿积累搭建经验
1.以图片、照片为中介,创设互动墙饰,为幼儿的学习搭建台阶。依据幼儿的不同搭建水平与主题,积极提供互动墙饰,促进幼儿搭建经验的主动构建。墙饰内容包括:不同积木组合搭建的图片、幼儿搭建计划书、师生共同收集的有关建筑物的照片、搭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搭建作品的照片等。
2.围绕搭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参观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多种建筑,在参观游览、欣赏建筑物的過程中,运用观察描述和相互讨论的方式,了解区分物体的主要外形特征、主体结构,支持幼儿确立搭建主题。
3.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幼儿在搭建中有序的思考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可视化的工具,在建构游戏中能够引导幼儿对搭建主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与思考,明确搭建的主要物体、布局等,成为提升幼儿搭建水平的直观化载体。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支持、回应幼儿的搭建需求
1.耐心观察,寻找有效的介入时机与方式。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多观察、勤分析,多探索、勤积累,减少盲目介入或介入过早、过迟的现象,以积极的应答方式使自己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幼儿思维和学习品质的主动构建。搭建活动中,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学习期待与动机、真实的问题情境、探究式的问题解决过程、行为背后的思维层次、提升搭建的关键经验、新经验的运用等维度来寻求引导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线索。如大班幼儿在搭建“平津战役纪念馆”后,在游戏分享环节,孩子们发现自己搭建的球形展厅是圆柱形的,而真正的展厅是最具特点的圆形建筑。于是孩子们便围绕如何搭建出圆形建筑进行了讨论,教师也引导孩子们观察球形建筑,上下有哪些变化。比较中,孩子们发现自己搭建的是直上直下的每层用的积木数是一样的。教师顺势提出了“怎样让每一层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进而搭成球形”的问题,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圆球底部第一层要搭得小一些,通过增加积木的块数来让每一层都向外扩大。当搭建到球形的一半时,孩子们又讨论出通过让每层积木越来越少的办法,搭出球体的上半部。孩子们在搭建中感知了关于对称、重心、平衡等非概念性经验。通过数每层的积木数量,感知数量的变化与球体外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幼儿初步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开展有目的的讲评活动,引发幼儿新的游戏需求与动机
在积木区游戏活动结束时,教师应以幼儿的搭建作品为中介,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讲评活动。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学会欣赏和吸纳他人的作品与经验,体验搭建后的愉悦,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讲评范围: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在参与搭建活动的幼儿间或全体幼儿间开展讲评,以激发每个幼儿的搭建愿望。讲评方式:由最初的教师引导讲评逐步过渡到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讲评内容:小班幼儿的讲评要具体,如搭的是什么、用什么搭的、和谁一起搭的,等等。中大班幼儿可介绍新的搭建方法,如在搭建中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哪些有趣的事情,等等。便于其他幼儿在今后的搭建活动中及时借鉴同伴中的好经验,实现经验共享。对于幼儿的搭建作品,教师则利用现场绘画或拍照的方式,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积木区加以保留,以体现对幼儿创作的尊重,同时又能使幼儿获得成功与满足,引发幼儿新的游戏需求与动机。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