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子
THEARTIST
郭鸿蔚,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自2009年在前波画廊首次举办展览《东西》之后,他尝试了油画、拼贴、视频等多种媒介,但与其他同辈艺术家不同的是,郭鸿蔚一直对水彩着迷。在前波画廊2012年个展《收集者I、II、III》中,他用大幅水彩作品一丝不苟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事物,而新展《幻想性错视》呈现了艺术家如何用想象力去融合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两级。
《解忧愁图》(四)-还神归元茶,纸本水彩,50×65cm(19 1/2×25 1/2 in)
《幻想性錯视》,纸本水彩,101.5×66.5cm(40×26 in)
郭鸿蔚的创作方式是多元与杂糅的。2017年开始,郭鸿蔚把一些“东方零食”重新组织成博物学的形式,创作了《仿射变换图》《诗》《信》等一系列作品。艺术家从形式入手,尝试把知识视觉化,从而去理解随机变化所造就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仿射变换”其实是分形学的概念,可以被理解成自然科学版的“美图秀秀”。郭鸿蔚希望借助这样的科学通识去延展《收集者》系列中秩序化的视觉系统,进而挖掘其中新的视觉经验。在《仿射变换图》中,瓜子和花生被笔触拉伸成形态各异的个体,又在排列中呈现出形态的过渡性,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变成了诙谐的动作分解图。
2018年的《宇宙糖》系列再次回归矿物宝石,但与2012年的《收集者》系列不同的是,《宇宙糖》的切入点更加抽象,并不是画具象的石头,而是画石头在各种自然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带给艺术家的想象。《宇宙糖》浓缩的是“一种通过几千万年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一种矿石生长方式的逻辑”。
2019年的《解忧愁图》系列也延续了“幻想性错视”的创作思路,同时也探索了艺术与医学的学科跨界。针对一些和我们当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精神和情绪的病症,郭鸿蔚邀请了两位蜀医一同选择了四种典型的情志病(狂躁、抑郁、失眠和精神分裂)作为研究对象,以病例和方剂的关系展现了中医用药行方的逻辑体系。借助西方博物学秩序化的陈列方式,作为自然形态的药材在画面的铺陈中产生了人为的视觉意义,观看者既可以由此联想到“用药如用兵”的布阵手法,也能够展开更多心理层面的想象—如同一种常用的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到现在我才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被很多诸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概念所影响;尤其是朱熹的‘万川一月,月映万川,体现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对立统一,这就像我不断体验到的主体意识和自然无意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