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林 孙笑笑
幼儿园环境是隐形的教师,环境的创设应以儿童为中心,贴近儿童的生活,满足儿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激趣”“导疑”“求索”的功能,努力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基于儿童立场的环境,让儿童与环境产生互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与游戏。
案例一:柳条吊饰我创意
春游途中,贝贝看到小河边的柳树,惊喜地喊道:“哇,柳树姑娘的柳条好美呀!”萌萌闻声凑过来:“是呀,真的好像长发公主的头发呀,好漂亮啊!”贝贝说:“我们把它带回班级,用它来装饰班级吧。”在小朋友们的建议下,我们采集了一些柳条带回班级,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用柳条美化我们的环境。萌萌说:“用手工纸、卡纸制作的柳条太假了,我们可以用真的柳条代替呀,这样挂在教室里也很漂亮。”贝贝说:“柳条那么长,垂下来不好看呀,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做阳光的实验,要是柳条短点就好了,要不我们把柳条剪成不一样长的。”晶晶說:“我们把柳条制成圆环吧,吊在上面又好看又不会挡住阳光,就像我们做的花环那样……”就这样,孩子们把一部分柳条剪得长短不一,用报纸做了树根,把柳条粘在上面,一棵生动的大柳树就这样被他们做出来了。有的孩子把柳条编成圆环,大大小小的圆环上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教室里春意盎然又充满童趣。
看到这么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决定将柳条投放在班级区域中以支持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瞧,他们在美工区和老师们一起学习柳条编织,把柳条编成长长的绳子,一起在户外玩起了跳花绳。听,他们还为柳条编了一首好听的童谣《编柳条》:“编,编,编柳条,编成圆环挂天上,编成一个大相框;编,编,编柳条,编成花绳长又长,编成花环真漂亮!”
案例二:海洋主题我决定
在布置自然角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带来了一只甲鱼,班里的孩子们都特别好奇甲鱼爱吃什么?它来自哪里?小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甲鱼来自海里,有的说来自河里,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讨论了好多来自海里的生物。当大家一起商量把班级布置成什么主题的时候,萌萌提议:“要不我们一起把班级布置成海洋的样子吧,这样甲鱼就会有回家的感觉了!”为了把孩子们的想法变成现实,我们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商讨如何布置海洋班级,给他们提供了图片支持,并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渔网、螃蟹壳、梭子蟹壳等材料。孩子们把收集来的材料做成了立体作品、吊饰和区域隔断,整个班级就像一片蓝色的海洋。
孩子们对于神秘的海洋充满了好奇,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一些与海底世界、海洋生物相关联的绘本;美工区投放了贝壳、螃蟹壳、超轻黏土等材料,并展示一些关于海洋的美工作品;孩子们回家后也会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阅书籍获得关于海洋更多的秘密,第二天来园后又和小伙伴们讨论个不停。
分析与反思: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来源于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幼儿园环创也应该融入幼儿的想法,尊重儿童的创意,让幼儿参与到幼儿园环境创设当中,增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环境创意从儿童生活中来,设计由儿童参与其中。这样的环境会让儿童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产生自我效能感。儿童不再是现成环境的享用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
案例三:班级区域我划分
鉴于大班儿童对班级规划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教师便鼓励孩子们当“小小设计师”,让他们在画纸上画出理想的班级环境布置。最后老师和孩子们进行讨论,制订出孩子们认可的三个区域划分方案。随后,老师和小朋友把黑板当作班级的平面图,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手工纸分别代表班级的桌子、椅子和柜子,让儿童根据之前的区域划分方案先用手工纸进行前期设计。请儿童说出桌椅、柜子摆放有哪些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不合理的地方。鼓励儿童自己设计班级区域分布图,投票选举出最受欢迎的区域设计。
案例四:班级主题墙我创设
单元主题墙“社区大家庭”比较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主题墙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张贴了调查表、社区路线图以及社区生活画,孩子们对主题墙关注度很高。教师故意留白,吸引孩子们创设主题墙。一天,区域活动时间,美工区的几个小朋友正在商量着做些什么时,航航说:“我看咱们的主题墙还可以添上些东西。”萌萌说:“是呀,主题墙还有一块空白的地方呢,我们生活的社区难道只能画下来吗?我们可以做手工啊!”小宇说:“社区里除了楼房和人,还有什么呢?”轩轩说:“社区里不仅有人,还有路。”盼盼接过话题:“还有汽车、医院和我们的幼儿园呢。”“有汽车就应该有红绿灯,还有斑马线……”孩子们热闹地展开了讨论。听到孩子们的想法,我心里有了主意。我们组织儿童走进社区,了解社区里的人,参观社区常用设备设施,丰富儿童的经验。回来后,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有的用超轻黏土捏人偶,有的用纸盒做汽车,有的负责画,有的负责粘剪。孩子们各自忙碌着,不断地往墙壁上装饰自己制作的作品,不管班级的墙面、走廊,还是各大功能室,都洋溢着儿童的气息,留下他们稚嫩的手笔,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人。
分析与反思:教师要激发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兴趣,邀请儿童参与设计,和儿童共同商讨园所环境创设,丰富孩子的经验,支持孩子的行动,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让幼儿有参与感,产生将主题墙布置完整的欲望。
案例五:班级游戏墙我设计
有时候老师们布置的环境,像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看不到儿童的痕迹。我们的宗旨是让环境会说话,会教育,吸引儿童与之互动,从而支持儿童发展的需要。
区域活动时间,贝贝跑过来:“老师,我们这个区人太多了!他们都说只想玩建构区,一个都不想换到别的区。”区域活动总结时间,我请贝贝把她发现的问题再次提出来,请所有小朋友一起想办法。文文说:“也许我们可以轮流玩。”我把问题抛给他们:“怎么样轮流玩?”文文想了想:“一人玩一天,如果今天我玩,那明天就你玩。”龙龙说:“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玩!”小雪反对:“那不行,我石头剪刀布一次都没有赢过,那我可怎么玩呀!”轩轩说:“要是可以像银行那样有个刷卡机器就好了。”我肯定了轩轩的想法,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进区卡。接着孩子们便一起讨论游戏墙布置在哪里,怎么制订游戏计划,设计区域标识,当自己心仪的区域人满了之后如何选择其他区域……最后我们设计了游戏计划表,决定用计划表帮助孩子们进行区域活动。
(备注:爱心的数量代表他们的意愿,如果最想玩建构区,就在三颗爱心的下面画上建构区的标志,两颗心下面画上第二志愿,一颗心下面画上第三志愿,第一志愿人满的时候,则退一步选择执行第二志愿。)
分析与反思:游戏墙的设立,增进了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并且让儿童参与到了游戏墙设计和游戏规则制定中。活动过程中,儿童根据规则可以自主选择区域,根据自己的意愿及时调整游戏区域,充分体现自由自主。
只有师幼一起规划设计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才是能激发儿童创想、引发儿童思考、促进儿童发展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