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
〔内容提要〕 在注重文明传承与文化延续、夯实文化根基的文化回归大背景下,古城旅游改造与开发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盛京皇城是沈阳最为独特的文化遗址,面临不能很好彰显沈阳市古城文化独具的鲜明特色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文化修复、保护、利用等建立清晰的认知。本文选择沈阳市盛京皇城为研究对象,挖掘其文化内涵,围绕建设国家级文商旅产业示范区这一目标,找出了历史认知度逐渐降低,街区文化特色大幅减弱,产业联合不畅产业融资受限,营销推广力度明显不足等问题。对盛京皇城实施路径从引入扶持政策、设计特色文化产品、拓展产业链条、网红营销等角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 盛京皇城 国家级文旅示范区 古城文化
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了新的文化旅游部,见证了文化和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关系,为文旅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提升的新趋势,深入挖掘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在文化这一核心要素的引领下以及在推进东北全方位振兴背景下,沈阳市将盛京皇城作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一、沈阳市盛京皇城目前存在的问题
1.历史认知度逐渐降低。目前,盛京皇城古城墙、角楼等拆除,无城门、护城河等标志界限,除已恢复的西北角楼、城门(抚近门、怀远门)具有一定的风貌外,后期建设了行列住宅、商业建筑,皇城的领域感削弱。建筑风格、色彩、尺度与皇城风貌不协调,访客们在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等方面对盛京皇城的历史认知度和边界认知度逐渐降低。盛京皇城目前遗存的历史资源较为分散,一些建筑很隐蔽,如奉天基督教青年汇旧址被遮挡在居民楼内,导致建筑遗存难以发掘。
2.街区文化特色大幅减弱。前期对盛京皇城的投资不足及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尤其是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较大缺陷,不能突出古城的鲜明特色。历史文化景区的识别性低,并且有逐渐被低端的零售业占据的趋势。目前,文化类用地仅占比15%左右,商业类用地占比40%左右。文化创意相关业态呈现后劲不足态势,盛京皇城内的老字号及非物质文化遗址等特色文化基因并没有得到游客的深刻记忆。
3.产业联合不畅产业融资受限。盛京皇城的改造提升,载体是基础,产业是关键。目前,皇城内投资的产业较为单一,文化、旅游、商业结合拓展不紧密较为分散,部分职能与皇城内的功能不匹配。大批量的政府办公、废弃工厂、低端业态与旅游、文化、商业功能相互干扰,不仅给沈阳市交通管理上带来不好影响,同时也占据了皇城内有限的发展空间。
4.营销推广力度明显不足。在盛京皇城的营销推广方面,辽宁省沈阳市等相关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一些宣传工作,包括书籍、电视节目、网页推广等,但皇城内的工作人员没有成为自传播人,仅是被动参与上级或街道指派的相关活动。营销推广力度不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困于财力;二是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策划制作推广。不推广、不宣传,再好的景致也很难被人熟知。
二、沈阳市盛京皇城发展策略分析
1.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划引导。从省市级的角度制定好盛京皇城改造的规划和目标,引导盛京皇城步入快速科学发展轨道,推动全省市旅游产业稳定有序发展。二是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有法可依,避免重招展轻招商、损伤展商观众事件的发生。从宏观上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产业政策,有针对性进行产业格局规划和政策性调控,制定并出台文物及历史建筑项目活化利用等角度的支持性政策。
2.挖掘保护利用历史遗迹。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任务首要围绕强化文化价值的感知度进行,挖掘城市遗产价值,皇城格局要认出,建筑遗存要露出,文化氛围要浓郁,展现连续性和叠合多元的状态,使之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要挖掘、保护、展示、利用历史建筑遗址,将修整复原重要历史景点作为核心要务,把中心放在抓好“一边、一带、两府”项目,激活盛京皇城在文商旅一体化的发展。“一边”为皇城边界景观建设项目。总体上按照方形城池、井字路网布局,形成九宫格局。采取修缮、造形、铺装、标识、环境等多种方式设置皇城边界符号,展现出方形城池、井子格局、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等,一定强化城的概念,展现空间发展印记。“一带”为北通天街改造项目。北通天街是皇城中轴线,沈河区将根据“王城初兴、皇城盛世、近代风云”三个历史节点,逐渐复原城隍庙等历史遗迹,形成展现沈阳文脉的景观带。“两府”为以专注恢复历史风貌、再现盛京皇城古老魅力为重点,恢复建设成亲王府、肃亲王府,并包括张氏帅府东围墙及红楼群、帅府后巷传统民居、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等形成文物古迹建筑带。
3.设计特色主题文化产品。盛京皇城特色主题文化的项目规划,应深入发掘“老字号”,激活老字号商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抓好“四片区”建设,建设一批历史文化景区与百年街区交相辉映、国内一流的特色文化体验场所,由强刺激性的文化业态印发盛京皇城文化热,提升文商旅一体化融合力。一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地载门(小北门)特色片区。集聚“文化+”功能发展夜经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集市、街头艺术等文化表演模式,制造夜间网红打卡热点,打造中街路文化风情夜经济带及沈阳路特色文化主题经济带。二是以皇家文化博览为主的故宫特色片区。汇聚历史博物馆、歌剧舞剧等沈阳故宫大政殿广场,打造特有满清文化区,切实把沈阳故宫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地标。三是以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天佑门(小南门)特色片区。招商引资“老字号”品牌,推进特色胡同改造,利用文化创意方式打造风情民宿区。四是以民国风情文化展示为主的帅府特色片区。利用东三省总督府、帅府舞厅、奉天军官俱乐部、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改造为具有沈阳特色的民国文化。建设一批遗迹景观展现类文化旅游体验空间,肃亲、成亲、睿亲王府及兵部文化旅游体验馆等,提升旅游区文化主题辨识度。
4.拓展文旅商产业链条。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探索“文化+夜游经济”“文化+旅游+科技”“文化IP+网红商业”等跨界模式,增加文化、旅游、商业产业的内涵,有助于形成行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典范性项目为支柱,高水平带动文商旅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商务旅游企业整合地区和跨地区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经济共享。促进有能力的龙头型文化企业努力上市,更好地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产业链条,增加融资手段,降低营业风险。
5.强化网红营销渠道。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是城市活力、城市形象的有力象征。盛京皇城景区应借助“场景化”和“规模化”模式进行网红品牌营销。一是运用自媒体建立精准营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广告等媒体,尤其运用自媒体与网络直播手段,让皇城走出辽宁、走向世界。二是运用网红品牌打造旅游目的地。盛京皇城特色景点,如故宫可邀请网红达人、文旅圈KOL、知名大V到景点采风,制作出优质的文字、图文、视频等资源投放到自媒体平台,通过直播景点中的美食、美景、美宿等地方文化遗产,产生明显的推广效应。三是运用内容营销营打造文化个性。挖掘景区景点文化个性,深入挖掘、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强化与历史文化建筑的联系,融入人物、事件以增强其故事性,尤其是要发掘本地具有鲜明历史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