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开展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教师思政教学的能力,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完善。实践中有效开展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途径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全方位育人;思政教学全面融入体育课程;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因素;推进制度建设。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意义;实践途径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明确提出“高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推进“其他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到高校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对高校的体育课而言,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体育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开展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理论教学明显不足,且基本上都是针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练习开展,德育教育被普遍忽视,造成高校体育课育人功能的缺失,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课程思政”要求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可见“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正好切合了高校体育课育人功能不足的短板,可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体育课重实践教学,轻德育教育的情况,能够有力地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体育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直接关系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课程思政方面的知识和理念,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在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领域不断提高、充实和完善自己。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教学工作,随着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深入,各种针对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建立和实施,自然会对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地提升。
(三)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完善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目的是构建思想政治课和各类课程携手共进、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强调思想政治课和各类课程之间协同效应的发挥,关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成效。高校体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普修课,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无疑可以有力促进整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全面提高和不断完善。
二、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的主阵地,应深挖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学。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和开始部分主要是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热身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行自律意识、纪律性和文明礼貌教育,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教学纪律,识大体顾大局,要有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基本部分主要是进行体育技能的练习和体能锻炼,现在高校体育课都是选项课,開设项目很多,挖掘每一个项目所包含的思政素材,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学习和练习中,通过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排球项目的练习,学习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通过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学习,弘扬国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举国体制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以此作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在体育课的结束部通过本次课的总结点评,结合上课学生的总体表现,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思政政治教育。
(二)思政教学全面融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体育教师应深入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旋律进一步拓展和开发。体育教材和课程内容应更多地体现时代性,上课的过程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体育教师自身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与正确的政治立场,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在进行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思政教学必须和体育课程深度有机融合同时同向进行,不能在体育课程中专门安排出一定的课时讲授思政内容。要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地注入体育课程,两者应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是两个最基本的教育出发点。体育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各思政元素,用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把家国情怀自然地渗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多种教学因素在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每个体育项目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充分发掘各项目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足球、篮球等多人团体项目,通过教学比赛在队伍内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分工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两支比赛队伍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培养学生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比赛的过程中,年轻学生争强好胜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为了争取全队的胜利,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大局为重,以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比赛。针对这种亲身体验,教育学生要尊重裁判,敬畏规则,将来走向社会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础之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再例如体育课考试通过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考核,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客观、公正、准确的成绩,可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思政教育的视角切入,结合考试和学生的成绩评定,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在体育课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各自的特点,并积极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综合应用多种思政因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加强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
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积累、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要保障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持续、科学地发展,必须认真做好相关制度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工作要增强制度意识,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挖掘和拓展体育课的育人价值,推动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同样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健全。在课程建设方面,完善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教材开发制度,突出价值取向,充分体现特色与优势,形成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两门课程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教材内容体系;师资培养方面,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制度,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加强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教学方面,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强化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突出体育课思政考核的量化标准和比重。
三、结语
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思政课程的方向性引领下,结合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探索,加强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促进体育课思政教育的持续、科学发展,将立德树人这项中心工作落到实处,高质量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 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6)136-141.
[2] 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4)65-68.
[3] 陈晓勇,李静宇.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7)441.
[4] 潘宏波,黄大志.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7)71-73.
【作者简介】
朱海浪(1972—)男,陕西富平人,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