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信用卡发展阻滞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20-08-02 10:59孙鹤翔
时代金融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园贷

孙鹤翔

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校园贷乱象横生。2017年银监会与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规范网络金融平台,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开正门”“疏堵结合”肃清不良校园贷。遗憾的是,几年来我国高校信用卡业务仍停滞不前。文章将根据我国校园信用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政策、功能、银行、竞争环境、大学生等方面深入探究其发展阻滞的原因,并针对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学校、学生等层面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校园信用卡 校园贷 校园金融

一、我国校园信用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十六年“起落”,整体呈现下行态势

2004年广发银行发行首张大学生信用卡,随之引发了一股办卡热潮,众多银行也纷纷抢占大学生群体这块“香饽饽”,但也导致高坏账率等不良后果。根据2009 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对于18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须有第二还款人提供书面担保且能证明其收入来源,才能发放信用卡。[1]随之各银行办卡率骤降,各银行办理校园卡就此搁浅。2009-2014年期间,校园信用卡在全国可谓销声匿迹。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重新开启这一市场,但发卡情况远不如从前。

(二)现状:校园贷肆虐横行,“变形”信用卡充斥市场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催生了众多网络金融平台,主要分为三类:以名校贷、人人贷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以趣分期、分期乐为代表的分期购物平台[2];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平台[3]。众多平台因法律不完备、监管难度大等因素乘虚而入,并进入大学生视野。这些平台宣扬所谓“零门槛”“低利率”“高额度”来诱骗学生,又因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金融知识普遍匮乏、消费需求旺盛等诸多因素,二者一拍即合,导致各类校园貸充斥校园,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造成“裸贷”、卖淫、自杀等严重不良后果。

2017年银监会与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规范网络金融平台,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开正门”,“疏堵结合”整治不良校园贷。遗憾的是,2015-2019年间,高校信用卡业务仍受制于旧制度,成为了额度为零(先存钱后消费)的“变形”信用卡。这与校园贷的“低门槛”“易审核”“高额度”相比不具任何竞争优势,即使在2017年后,也仍然很难有突破,层出不穷的“变相”校园贷:如“美容贷”“求职贷”“考研贷”继续占领高地。

二、我国校园信用卡发展阻滞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旧政策的严重制约

第一,2009年银监会对办理校园信用卡业务要求采取“第二还款人担保证明”,这一举措本意是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时也防止学生过度消费、保护学生利益。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规定却难以实行:如何确定担保人即为学生家长,需要身份证、户口本等证明材料;如何确定第二还款人的还款能力,需要其工作证明、收入证明以及查询央行征信记录,这将导致办卡成本高、程序复杂。又由于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告知父母,因此这一条件已成为限制大学生办卡最主要的条件。第二,央行规定每名学生至多获得两家银行授信,而校园贷平台则没有这一规定。

(二)功能上存在明显劣势

1.线下消费阻力大。当前线下消费主要依靠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采用银联二维码和POS机刷卡的商户屈指可数。在采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时仅能使用借记卡,透支消费基本采用蚂蚁花呗,信用卡无法使用。在线下支付时信用卡很少有用武之地,这是信用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先存钱后消费。2015年至今,各大银行发行的校园信用卡普遍采用“核卡0额度”政策,需要先存钱后消费,无“信用消费”实质。例如:招行、交行采用“毕业前封存额度,工作后释放额度”政策;建行、工行采用“第二还款人担保”政策,担保人前往银行签署证明可开启1000-2000元额度;中信银行采用“保险额度”政策,银行购买保险,学生无需提交担保证明,信用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3.费率高、取现困难。第一,各大银行校园卡取现及分期费率与正常卡一样(如交行、招行取现手续费1%,最低10元;日利率0.05%,按月计收复利),对于已核发低额度信用卡的学生来说,有临时取现需求,但高费率又使其望而却步。第二,对于溢缴款取现,多数银行采取免收手续费政策,少数银行仍需收手续费(如建行除本行同城外收取1%手续费,最低2元,最高100元)。第三,无利息收入:校园信用卡属于贷记卡,溢缴款无利息收入,而借记卡会有利息。

4.无法满足临时资金周转需求。校园信用卡因其额度低(本科生普遍在2000元以下)、无法调整额度,如有临时资金需求(如大病医疗、报培训班、买数码产品)将难以满足。相比之下,蚂蚁花呗、京东白条额度较高(常见于10000元左右)且有自身信用评分体系,能根据平台消费情况调整额度,成为了大学生接受度更高的信用消费平台。

(三)商业银行对校园金融缺乏重视与创新

1.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仅部分银行推出校园信用卡,多数银行并没有针对校园金融模块设计并推出产品,仍沿用一般信用卡办理规则,大学生难以从中受益。已推出校园卡的银行在费率、利率上并没有针对学生群体进行优化,仍沿用高费率政策,但在额度上却采取低额度政策以平抑坏账率。

2.信用评级缺乏创新。当前银行对于校园卡信用评级主要依赖学历、第二还款源,并未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习惯、学习生活进行深入挖掘,未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也未实现校银合作、获取在校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信用卡产品创新。

3.对校园金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大学生金融需求客观存在,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乏让不良网贷平台有机可乘,对于校园贷在大学校园的泛滥,商业银行负有一定责任。近年来,商业银行并未在根本上实现突破,从银行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属于长尾小微普惠金融群体,营销成本高,校园卡业务在内部考核评价中所占比重低,内生动力不足。营销人员注重数量,不重质量,造成“高睡眠率”“高注销率”以及“高管理成本”。

(四)其他金融机构的冲击

P2P网贷平台、分期购物平台和传统电商平台都对此造成巨大冲击。以蚂蚁花呗为例,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购物情况、依靠芝麻信用评分进行风控、依托淘宝等购物平台抢占线上市场、将蚂蚁金融与支付宝这一支付方式有机结合,既抢占线下支付市场,又实现线上融资。线下扫码支付无法使用信用卡,对银行体系造成冲击。

(五)大学生相关金融知识普遍匮乏

一方面,近年各高校针对网贷进行相关宣传教育,但教育内容仍局限于思政教育及浅层大众宣传,对金融知识(如风险控制、计息方式)缺少专业介绍,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银行信用卡条款语言专业、晦涩难懂,给缺少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了解及使用信用卡造成困難。

三、对我国校园信用卡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弥补法律空白、实行校园卡“新政”

1.立法规范网络金融平台。近年互联网金融兴起,网络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国家相关法律滞后,网贷平台乘虚而入,众多不良网贷不仅损害群众利益,更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应弥补相关法律空白,规范网络金融平台,给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便利,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全。

2.放宽校园卡政策,加大银行自主权。旧政策虽有良好出发点,但现实操作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开展校园金融业务。建议取消第二还款源的限制,加大银行自主权,使其可以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从学校及其他平台获取数据,在平抑坏账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群体。

(二)银行:加大对校园金融业务的重视与创新

1.设置专门部门、加大内部考核。以往校园卡业务在考核评价中所占比重低,很难对工作人员形成有效激励,这也造成了 “只重数量”的不良后果。银行应加大内部考核,并设置专门部门,以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

2.创新信用评级、改进风控模型。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以往的风控模型相对滞后。银行应创新信用评级,并改进风控模型。[4]建议降低第二还款人比重,引入芝麻信用评分、京东小白信用作为参照,加大从学校获取学生诚信记录、消费数据、学习指标并引入大数据进行综合风控,既能降低信用风险,又能切实服务到受众。

3.额度灵活提升。第一,银行应采取分段式额度提升,在综合风控后核发一定额度,后续根据持卡人信用情况、用卡习惯逐步提升额度。第二,设置固定额度合理上限(如本科生3000元),保证日常用卡需求,但不刺激超额消费,同时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第三,增设临时额度(如大病医疗、报培训班、买数码产品等),需先上传相关材料,审核后可发放额度。

4.功能服务个性化。第一,降低校园卡费率,如实行阶梯费率政策。第二,办理“借记卡+贷记卡”组合模式,学生将日常储蓄存入借记卡内,有利息收入;贷记卡可用于透支消费。这样既增加银行发卡规模,又方便家长存生活费、便于自动还款,同时培养学生理财意识。第三,加大线上线下优惠与合作。如观影优惠、与当地考研培训机构合作减少培训费用等。

(三)监管部门:加大对非法网贷的监管打击

在银行为学生“开正门”、国家立法规范后,监管部门对于不良贷款平台、校园贷整治将事半功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打击,肃清不良网贷,使清风正气洋溢在校园。

(四)学校: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校银合作

1.普及金融专业知识。校园宣传不能只强调思政教育,也应普及金融专业知识。如将案例与金融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事例以生动又富有内涵地方式呈现,增加趣味性与可理解性,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2.校银合作,共护成长。 学校与银行合作,在学生申请办卡时提供其在校诚信记录、消费数据、学习指标,并保障学生隐私安全。

(五)学生:增强金融及风险意识

大学生远离父母、在校应学习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增强金融意识,提高风险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信用意识、守护诚信美德。同时,大学生应培养理财意识、做好生活支出规划,为今后步入社会、走向独立打下基础。

四、总结

我国校园信用卡发展至今,虽历经波折,却必不可少。正如在2004年广发银行发行第一张校园信用卡时蔡红兵说:“该卡发行的意义不仅在于新金融产品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信用卡这一渠道和载体推动我国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报告。”[5]希望在国家的指引下,我国校园信用卡能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任一帆,李文新.商业银行校园信用卡市场发展阻滞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6):108-109.

[2]顾冯洁,董自光.普惠金融视角下校园金融服务供给机制[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5):48-50.

[3]原萱.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7.

[4]郑大川,沈利生,黄震.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合理性的检验——排序响应面板数据模型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1):62-68.

[5]赵文婧,张玉琴.大学生信用卡研究文献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3):63-65.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校园贷
校园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