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技能人才培养以优化体系改革

2020-08-02 10:51谢学兴
销售与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外贸

谢学兴

伴随职业资格许可及水平认定事项逐步取消,给区域性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了契机。本文以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索其课程体系改革方向。基于对外贸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的调研,分析了职业资格许可及水平认定事项的取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和用人企业的影响,进而从适应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嵌入技能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参与国贸技能竞赛、拓展课程边界以及融入行业水平测试、完善考核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基于职业资格许可取消背景下的嵌入职业技能培养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職业资格证书取消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绝大部分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国际贸易业务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许可和认证的取消,学生面临着无证可考的局面,有些学生的学习目标开始变得模糊,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并且学生在找工作时,很难像以前一样提供一些客观而标准化的资格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国贸专业16级、17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一系列国贸相关准入资格证书取消之后,学习目标有所模糊,学习动力有所下降,这就需要改革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质量。

二、职业资格证书取消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取消职业资格证书可能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与选人用人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用人单位很难通过一次性的笔试或短暂而仓促的面试对应聘者的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评判。

虽然职业资格许可证书不能完全等同于应聘者的专业素质或能力,但是用人单位一般还是会借助作为劳动力市场信号的职业资格许可证书来考察应聘者,以此来降低招聘成本和风险。在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后,这一显性而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已然不在了。利用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实现对招聘对象的评价,从而招聘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这也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三、应用型国贸课程体系改革应嵌入人才培养

(一)适应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通过对我校近五年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是区域性本科院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不同于大型企业专业分工比较细的特点,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通常需要“全能型”外贸专业人员,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资格许可及水平认定事项取消之前,通常都会考取不少职业资格证书,但并不太能胜任用人企业的工作。因为他们要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要么知识可谓丰富,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区域性高校国贸专业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需求和选人用人标准。其中,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区域性高校可以根据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对国贸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质量。

另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可以在人才选拔、新员工培训等方面实现自身成本的节约。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真实积极地参与其中,以及是否能达到学校教育、企业实训以及行业协会综合性服务的有效衔接与合作。

(二)嵌入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

职业资格许可取消的目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或不需要职业技能,相反,区域性本科学生更应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为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必须嵌入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一般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 4方面的能力: 基础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注重对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禀赋与企业对人才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期待严重不符。

以我校2019年国贸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课程体系由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三部分构成。其中主干课程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核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军事训练。

由此可见,国贸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属于学科理论和专业理论,这些学科理论和专业理论将大幅挤占学生关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另外,就学分构成而言,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和创新实践教学的学分分别为53.5、7.5、73、36、10和16分,理论课学分占比达73%,而实践课学分只占27%。

因此,可以通过构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内虚拟实训平台和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外贸业务流程、外贸单据填制、外贸软件操作、国际商务谈判等实际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锻炼国贸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助其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外贸企业的工作环境。

(三)参与国贸技能竞赛,拓展课程边界

在职业资格许可与认证事项被逐步取消后,尤其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高校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下,区域性本科院校国贸专业才开始关注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技能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以提升学生的国贸职业技能。

目前在广西,与国贸专业关系比较紧密的技能大赛主要有广西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大赛、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中,广西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大赛以商品展销会和产品发布会的形式举行,对参赛者有比较高的要求,具有高标准性和面向企业未来实际需要的实践性。

竞赛内容包括新产品发布会(英语)、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等竞赛环节。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则主要包括“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和“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技能”两个赛项。前者为团体赛,每支队伍由4名选手組成,需完成“外贸业务能力B2B”“外贸跟单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B2C”三大模块的比赛任务。主要考察参赛选手基于B2C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的B2B、B2C外贸业务应用能力以及在不同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下的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和外贸跟单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赛项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三个模块,主要考察参赛选手模拟使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能力。这些大赛能充分展现“互联网+”环境下国际贸易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成果和国贸专业学生娴熟的职业技能和高水平的综合素质。

高校国贸专业应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探索国贸专业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向,拓展课程边界,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等教学改革。

(四)报考行业水平测试,完善考核体系

职业资格许可与认定事项被取消之后,不少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用外贸相关的行业水平考试取而代之,这是不错的替代方案。外贸行业水平考试与职业资格许可和认证证书不同,他们是一种由相关主管部门监督的、以外贸行业协会为主导的非官方考核方式,其权威性也许有所下降,但其有效性却得到了大幅提升。因为行业协会直接与外贸一线联系紧密,其组织的行业水平测试的专业性和时效性都更强,如用中国报关水平测试取代原来的报关员资格考试。该考试与原来的报关员资格考试相比,内容更广泛,更贴近实践,除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外,更加注重进出境现场报关、商品归类、报关核算等基本操作技能的测评。

可以说,报关水平测试不仅有利于外贸企业选聘人才,也为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因此,为适应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取消和我国外贸政策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动趋势,区域性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应将行业水平测试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并将行业水平测试的内容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不断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本文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 年广西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9年相思湖本科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国际商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项目和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外贸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职业资格制度的执行困境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论高职院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探析及启示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注销《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公告
职业资格证书查询将全国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