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莲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温习旧知、勾连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普遍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考虑得比较多,追求的是一种似乎“高效率”的“题海战术”,失去了复习课本身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复习课中被动接受知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興趣,更谈不上对知识结构的自主建构、自身能力的发展提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对“圆”复习这节课的观察与研究中发现,复习课的关键在于“理”“练”二字,让“理”和“练”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一、巧“理”妙“联”,使知识融会贯通
“理”即梳理,它是数学复习中的基石,“联”即关联,它是复习课中的引线。梳理与关联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左膀右臂。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白“理”的内容与工具、“联”的内因和路径。用图、表、思维导图等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去引导学生直观呈现知识,整体视觉下的逻辑分析、理解迁移、自然连贯构建了“理”与“联”真正的内涵本意。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
在复习课中,因为复习内容较多,或者历时很长,甚至可能是不同学期学习的内容,学生会出现遗忘情况,那么复习课中的“理”的工具和“理”的内容自然成为首要问题。好的梳理工具不仅可以容纳本单元或者本领域的知识要点,而且能够凸显本单元或本领域的知识重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创设和选用梳理工具进行自主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自主梳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不同阶段的复习教学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在低学段,学生对知识还处于点状认识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梳理与复习的方法,积累复习经验;在中学段,教师适当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简单图表进行自主梳理;在高学段,教师通常可以让学生课前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去梳理完善。
如在对北师大版“圆”的单元进行梳理时,教师要利用教材的场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工具自主梳理:(1)先整体看,你对圆想说些什么?(2)再部分看,圆有哪些主要特征?你还掌握了圆的哪些知识?(3)对于圆,现在又想说些什么?学生自主复习整理,互相补充,制订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复习计划,以集合图、树状图、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组织小组同学交流合作整理,并提出如下要求:我们能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如这部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是什么?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哪些知识是我们比较难理解的?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思考完这些问题后,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课始,教师再用生动的圆引入,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性和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圆的回忆”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展示自己的梳理作品。当学生运用树状图、思维导图、集合图呈现出“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和自己的独到见解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汇报,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回忆与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巧练妙用,使思维发展提升
考试之前的复习课,“题海战术”成为教师的“家常便饭”,在复习课中,我们在“理”的盛装出席后,“练”的出现就更需精雕细琢。“题海战术”虽不可取,但缺乏适量的练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转化及运用。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既要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情境性等,同时更要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复习成为学生对知识再创造过程。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复习课中的练习功能,不仅要全面复习知识,促进知识巩固、技能形成,还要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如在“圆”这一单元整理与复习的练习设计中,根据复习课练习的特点,教师设计了“睿智的设计师”问题:公园有一块直径为26米的圆形草地,如果在草地的外围铺一条宽4米的环形路方便游客行走,这条环形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铺设每平方米路大约要用50千克沙石,铺这条路要用大约多少千克沙石?学生要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既要对圆的特征了解透彻更要对圆的综合评判极为准确。或设计“激情的小辩手”问题: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6倍,那么大圆直径是否为小圆直径的12倍?学生分角色扮演正方、反方,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对圆的周长及面积理解更加深入,还对圆的特征了如指掌。或设计“生活的小能手”问题:幸福小区要开展绿化进小区的活动,负责人打算设计一种图案。要求:只能用直径为2厘米的圆来设计图案,并且所设计的图案有且只有3条对称轴,请你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图案。学生走进生活解决圆的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思维在运用中激活、拓展。这些练习极具挑战性,又有针对性、层次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理解并掌握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做一做、算一算,辩一辩、想一想、用一用”等活动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因此,复习教学中的练习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复习是富有挑战性的,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去,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泰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