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莎
随着疫情防控的推进,学校开学、家长复工延迟,为家庭成员增加了更长的相处时间,但在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憧憬的同时,也为家长增添了担忧。家庭和学校、师生和亲子都注定要面对“线上学习”带来的挑战。如果说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能够较好地处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那么在家庭环境中,非教育专业背景的家长如何组织孩子的“线上学习”?显然,家长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一、正确认识防疫与学习的关系
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为人们了解疫情、获得防护知识提供了不少便捷,但不乏夸大其词、缺乏科学依据的言论,甚至有很多别有用心的消息,消耗了人们大量的关注和耐心,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焦虑。对教师、家长而言,如何明辨是非、判断真假,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这的确是个挑战。然而,教师和家长始终要明确的是,作为教育者、共同承担教育任务的合作者,需要向孩子解释有关防疫的科学知识和当前疫情发展的情况,而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害怕,刻意规避此类话题。教师应引导家长选择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指导和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搜集有关信息,共同分析,培养孩子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科学精神。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假期延长给孩子学习带来的影响,“停课不停学”已经在各地铺展开来。许多没有预见到的问题,以及虽然预见到了却因受制于疫情防控而难以解决的问题,给家校双方带来了很多不便。一时间,教师的无奈、家长的抱怨和公众的吐槽、质疑源源不断,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家学习,也影响到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一个是疫情,一个是线上学习,它们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事件,需要教师和家长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疫情防控之下的线上学习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其目的首先是要服务和服从于疫情防控,要服务和服从于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显然,在生命健康安全面前,学业功课应摆在第二位。因此,不能用对待平时在家学习的要求,来对待这次的学习,教师、家长应以轻松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共同面对在家学习期间的一系列问题。
二、妥善处理线上学习和生活教育的关系
疫情时期的在家学习,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家庭的延伸。然而,在家学习的环境与在校学习的环境显著不同,在线上课和在教室上课的课堂情境完全不同,班级集体共同学习和孩子个人独立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线上学习除了需要依靠孩子自身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更需要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共同督促。家校合作强调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并非总是担任主导角色。教师应当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建立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关系,利用班级微信群,随时为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掌握孩子们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与家长共同制订和完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规划。
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场所变为家里,而家里亦是生活场所,疫情期间,居家成了常态。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故而,教师可指导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开发家庭活动,寻找家庭生活中的乐趣;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真实生活,观察、体验、感受、分析和反思生活,利用劳动技能、手工制作等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这样既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寓学习于娱乐之中,使学习丰富有趣。
三、积极平衡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群体都带来了心理压力。一些不实的疫情消息造成的恐慌;社区封闭、长时间居家,家长对孩子们的关注和唠叨增多;学习生活的节奏被打乱,线上学习的不适应,学习时间难以掌控,身心不自由等,都能成为学生的压力源。因此,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身体上可能会产生一些与平常不大相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如:害怕自己和家人感染病毒,产生抑郁、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出现反复洗手、测量体温以及感觉头晕、胸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因为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而引起的。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影响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部事件,而是人们对发生事件的解释、态度和评价等。”可见,想要获得愉悦的心情,应对自己遭遇的事情进行积极乐观的解释,从而获得良好的情绪感受。
防控期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密切保持与家长间的联系,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疏导,帮助家长提高孩子对疫情的认知能力,建立對待疫情的科学认识,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