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胃病有多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而我国胃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二,死亡率高居第三。经过多年科普,很多人知道了胃镜检查的重要性。作为胃病检查的金标准,它能查出大部分的胃部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胃癌……但有时候做完胃肠镜,医生会建议患者再做一个超声内镜。这是为什么?超声内镜又是什么检查?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王阿姨今年56岁,大病初愈的她逢人就分享起自己的就医经历,反复说:“多亏了超声内镜,让我睡得踏实了。”原来前段时间,王阿姨总是愁眉苦脸,胃口不好,体重下降了不少。而这样愁眉不展都源于一个检查结果。王阿姨去医院体检,在子女的建议下做了个胃镜。胃镜报告一出,让王阿姨心里咯噔一下,胃里发现了胃肿物。
胃肿物是良性还是恶性?要做开膛剖肚的大手术吗?王阿姨决定去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看看。看了胃镜报告后,医生建议她做超声内镜,并向王阿姨解释道:超声内镜相当于给普通胃肠镜装上了透视眼功能,可以透过黏膜观察黏膜下的病灶,判断它的起源和性质,直接测量它的大小。
3天后的超声内镜检查,医生发现原先胃镜下诊断的胃窦肿物来源于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均匀,考虑是“脂肪瘤”。医生告诉王阿姨这类肿瘤是良性的,几乎不会恶变,定期复查就可以了,暂时不需要手术。谜底揭晓,王阿姨如释重负,原来只是虚惊一场。王阿姨后来和街坊谈起这件事时,还感叹道:现在的技术真是先进了,这在以前说不定要先开刀看看呢!
其实很多患者都不理解,自己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做完胃肠镜,怎么又要受一次苦?这得从消化道的结构说起。简单来说,消化道管壁分为许多层次[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外)膜],普通的胃镜和肠镜检查擅长观察表面粘膜层的病变。但有时候做胃镜,要是观察到胃或食管有一个黏膜层下的病灶,而表面黏膜是正常的,胃镜无法直视,就无法判断这个藏在黏膜下的包块究竟是什么。这时候,超声内镜就派上用场了。
超声内镜检查,简单说就是内镜+超声。与普通消化内镜相比,超声内镜的优势在于不光能发现表面——消化道腔内的病变,还能发现病变是否侵犯消化道里面各层。
打个比方,如果你要观察一个房间,进入房间,只需要用眼睛看看,就可以细致地观察房间各个角落的墙壁、地板、天花板有没有瑕疵;这就相当于普通胃镜。但是,假如墙壁上凸出来一个包,而墙壁是好好的,我们光靠眼睛就不能判断:到底是墙外面出了问题,还是壁纸下出了问题?这鼓包的原因和性质是什么?这就需要超声内镜检查了。
那为什么不用体外超声呢?平常体检也会做腹部B超,为什么要选择超声内镜呢?因为与体外超声检查比起来,超声内镜的探头更贴近病变部位,可以使用更高频率的超声探头,获得更清晰的超声图像。
另外,超声内镜还有一个优点,它不仅可以对食道、胃肠道病变进行观察,还可以对周边的胆管、胰腺、后腹膜、纵膈、胸腹部大血管等重要器官及周边结构进行动态扫描,发现在CT或磁共振中无法发现的结石或微小肿瘤。如果怀疑肝胆胰腺等疾病,我们还可以在纵轴超声内镜下直接细针穿刺取组织诊断或者进一步治疗。
并不是所有胃肠疾病患者都需要做超声内镜。只有当胃肠镜检查发现怀疑黏膜下肿物、十二指肠乳头疾病或者CT等发现肝胆胰相关疾病时才需进一步用超声内镜评估。
超声内镜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镜身相对较粗,很多患者怕自己受不了,建议可采用无痛超声内镜。微探头超声在检查时,会在麻醉监护下给患者注射适量镇静镇痛药物,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良好。
温馨小贴士:
哪些患者不能做超声内镜呢?
如果有以下情况,暂时不建议接受超声内镜检查:
●严重心肺疾病;
●消化道化学性腐蚀性损伤急性期;
●严重精神病;
●介入性操作者有出血倾向。
做超声内镜前要做哪些准备?
●和医生的前期沟通,知情同意;
●术前禁食6小时,必要时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停药准备;
●超声肠镜常规肠道准备;
●术前携带相关内镜或影像学资料;
●家属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