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一路,黄磊昌,高家骥
(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由“构成主义”奠定的近现代“造型”思想和方法,经“包豪斯”的继承和发展,在世界现代艺术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在雕塑、室内、建筑、工业产品、视觉传达等领域有较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构成学”在学术界的研究逐渐升温,自2013年起成指数增长态势。研究围绕着“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而展开,在“服装剪裁”、“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构成教学”等方面形成研究热点。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存在以下不足:关于“空间构成”的研究较少,园林设计相关的“构成学”研究鲜有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为背景。因此,研究基于“构成学”的理论背景,从“空间构成”的视角,以“空间设计”为研究目的,系统梳理“空间构成”与“园林空间设计”的“要素”、“方法”和“应用”,丰富“构成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构成”既是一个“造型”的概念,同时也是一门“视觉艺术”。“形态构成”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包括了“形”以及“形”的构成规律。“形态构成”,就是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原形”分解形成“要素”,然后将“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之间的组织关系)方式重组,形成“新形”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原形”、“要素”、“结构”、“新形”,4个组成部分的转化过程和规律[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以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的各类空间与场所需求为目标,以整体性的设计创建舒适优美的户外环境,给予人们精神和审美上的愉悦。优秀的园林景观包含了3个层面,一是视觉上的吸引,二是行为上的互动,三是情感上的共鸣。
从“构成学”的角度看“园林设计”:“园林设计”是“复杂的构成”[2],是将风景园林构成要素(地形、建筑、植物、水体等)抽象为形态构成要素(点、线、面、体等),依据“构成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布局和构图,在满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生态环境、行为心理、空间组织;实用、美观、经济;视觉、行为、情感等)前提下统筹规划,设计成具有一定功能、环境优美的空间场所。
“形态构成”与“风景园林设计”都是通过“要素”进行组合的,要弄清楚形态构成要素与风景园林要素的对应关系,首先要梳理二者构成要素的类型与内容。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两类构成要素的整理与比较(表1)。研究表明,形态构成要素与园林构成要素均由两级要素系统组成,“造型要素”是“情感要素”的基础,“物质要素”是“价值要素”的基础;在一级基础要素类中,“视觉要素”与“空间要素”相对应,“关系要素”与“结构要素”相对应,而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与园林设计的内容、空间、结构都具有某种对应关系,换而言之,风景园林的内容、空间、结构均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和空间[3],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网。
表1 形态构成要素与园林构成要素比较
具体分析,“点”在园林中可表达“空间位置”,具有“控制”的作用,代表着某种“权利”,点可以表现为任何内容要素,如一棵树、一潭水、一个亭、一个小空间,也可作为园林中的“节点”。“线”具有明确的形态和尺寸,在园林中具有强烈的“描述”环境、“界定”空间、“联系”与“衔接”的作用,线可以成为内容要素中的河流、街道、铺装,同时也能构成空间的景观秩序和结构。“面”具有质感和肌理,可以构成园林空间中的底面、顶面和垂直界面,能“限定”空间也能“塑造”空间。“体”则包含了两层含义,“实体”为“体”通常构成园林中的景观建筑、小品等,“虚体”为“空”构成园林中形形色色的“空间”。
空间构成与立体构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二者都是以空间形态的方式展现,但立体构成从形态要素的立场出发,更注重“体”(块材、线材、面材)的表达;空间构成中,“虚体”(空间)是设计的主题,要素的安排是以创造空间为目的。空间构成可以理解为,建立空间的三要素,即“界面”三要素(底面、顶面、垂直面),以及对“量”、“形”、“质”等属性的塑造。空间构成可设计成为“内空间”和“外空间”两种形态,园林空间大多是围绕“外空间”的底面、垂直面和少部分顶面进行设计,是复杂的“空间构成”。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核心都是围绕着“空间”进行设计,四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设计的内容(空间)具有不同功能、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空间”是与“实体”相对应的概念,空间是“容积”,其“空”的部分因为被使用而具有意义,而空间“场所”是“物体”与“人”的相互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空间”依据不同的标准,具有多种类型(表2)。风景园林空间着重研究的是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空间和物理空间。
表2 空间的类型
对于单一空间而言,空间构成的主要方法就是对空间不同界面进行处理,进行空间的“限定”,空间限定的主要类型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图1)。
图1 空间限定主要方法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质地变化。通过改变材料、颜色、肌理等改变“底面”界面来限定空间,园林中通常利用软、硬铺装进行限定。
(2)凸起与挖掘(抬高与下沉)。通过改变标高,塑造不同的空间感,园林中通常利用地形高差或人为设计高差,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3)围合与设立。利用垂直界面来塑造空间,围合的程度不同能呈现出强弱不同的空间感,设立可以营造空间的重心,限定模糊的空间边界。
(4)覆盖。通过塑造“顶面”来限定空间,在园林中覆盖空间通常具有一定功能性,可遮荫蔽阳。
(5)托起(架空)。将底面与地面分离,可多效地利用垂直空间,增加空间的使用面积。
两个及两个以上空间的构成方法,主要来自于空间与空间的组合关系[5],“实体形态叠合”与“空间形态叠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联合-共享”、“复叠-次序”、“差叠-过渡”、“透叠-灰色”4种主要类型,然而这种构成方法大多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中。在风景园林空间设计中,主要方法是营造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对比与变化,可以通过改变空间本身的特性以及视觉特性两种手段来实现。空间本身的特性,如空间的大小、形状、曲直、纵横、上下、平陡、材质的软硬等;视觉的特性,如空间收与放、近与远、向心与向外、实与虚、藏与露、平视仰视与俯视、动与静、急与缓、单调与丰富等。
空间渗透,是在分隔两个相邻空间时有意识的使被分隔的空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连通。人处于一个空间时,可同时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景物,空间中的内容与景物相互交错、因借,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度。例如,透过明清故宫的门洞渗透出故宫古建、西方古典建筑的拱门渗透出城市广场、拙政园内“借景”3.5 km外的北寺塔等等(图2)。
图2 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层次,是通过空间的“多次限定”营造的,多次限定是在单个空间限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叠加。例如,通过草地肌理的变化进行空间的底面限定(第一次限定),通过下沉水面的设计做下沉空间限定(第二次限定),通过水面中抬高的舞台设计做抬高空间限定(第三次限定),从而营造出具有空间层次感的室外舞台空间。空间的多次限定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用多种限定方法对同一空间进行多次限定,二是利用多种限定方法对同一空间限定时营造出多种空间。空间的限定过程中,要注意有主有次,避免均匀无感。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满足人们游览、休息、娱乐、健身、休闲等系列活动,通常要对一组连续的空间进行安排。为了使空间具有整体感、合理的功能和清晰而有趣的游览路线,则需要把连续的空间塑造成为具有“序列”的空间[6]。“序列空间”的构成有多种形式,例如主次序列、并列序列(有线性、网格形、放射形、聚散形)、迂回序列、平直序列、复杂序列等。序列空间的空间构成方式,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总平面布局,功能结构和景观视线等多方面。“景观序列”与“序列空间”构成便是异曲同工。对于中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可将空间整体或者局部空间选择一种序列构成方式进行布局。若空间尺度较大、功能复杂的空间类型,则需要进行“序列分区”,选择多种序列构成方式。
景观装置,是“装置艺术”与“景观空间”的融合,是诠释景观环境的重要元素,可提升景观环境的品质[7]。景观装置颠覆了传统景观小品的模式,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近年来在园林空间中逐渐成为热门设计领域。
景观装置的设计,离不开空间构成的思想与方法。案例一:多伦多布达佩斯公园(穿越时空的木隧道),是Hello Wood建筑工作室为了纪念匈牙利“十月事件”革命中的英雄,并对当时接纳流亡异国的加拿大人的感激,在多伦多的布达佩斯公园搭建起的木制的隧道装置。隧道使用了37565根木条(线材),搭建成一个柱形(体块)空间,一端是匈牙利国旗,另一端是加拿大的“红枫叶”。37565根木条象征着37565个在加拿大得以安家的逃亡者,红色的隧道空间暗示着流亡路程的艰难与颠簸,两端的国旗代表着两个国家的友谊。从空间构成的角度,除了使用线材构成空间外,两端的国旗一侧渗透着城市海岸一侧渗透出城市森林,隧道内外的空间层次丰富,整个隧道在公园中靓丽醒目。案例二:危地马拉市文化中心的“彩虹天蓬走廊”。文化中心由文化建筑和公园组成,设计师在文化中心的底层上建造了一个新入口和公共广场。由彩带组成的彩色天蓬,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休息和活动空间。从空间构成角度来看,同样是线材构成的空间,空间形态极为丰富,首先形成了一个地面上的“彩虹走廊”,由走廊延伸出地面上的彩色沙石肌理,通过“质地变化”的方法构成了“地面海滩”的舞台表演空间,然后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了公园到广场的彩虹桥,“桥”既是一个“抬高空间”,桥下同时是一个“覆盖空间”,“地面海滩”、“彩虹走廊”和“彩虹桥”3种空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图3)。
图3 空间构成与景观装置案例
“地形”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地和依托,是构成整个景观的骨架,包括自然地形(如山谷、丘陵、草原、平原等)和人工地形(土丘、太低、斜坡、平地、台阶、坡道等)两大类。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依照天然地貌或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的地形,就是景观微地形。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而逐渐被景观设计师追崇。
微地形的设计是空间构成的综合体现,是“点”、“线”、“面”、“体”到“空间”的一次统筹规划和精妙布局。微地形可以大致分为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几种模式。微地形利用高差可以控制景观视线,构成不同的空间类型,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4)。
图4 空间构成与微地形案例
创意绿地,是在突破传统园林景观材料、设计方法、空间功能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和再设计。创意绿地的发展,从创意景观亭、墙、灯、台、座椅、廊架等创意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开始,发展到对景观材料使用的创意性上(例如石头、红砖、铁、钢等),到时下极为热门的创意农业景观[8,9]和创意工业景观[10]。创意绿地,在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和工业遗产改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空间构成与创意绿地的结合,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以“镜面景观”、“失重景观”、“水幕景观”为例(图5)。
图5 空间构成与创意园林案例
镜面景观:可构成“镜面柱阵”(线—体—空间)适用于城市广场和开放绿地中,易与阳光和灯光结合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可构成“覆盖空间”的顶面,人置于其中,自然形成“点”在“面”中的动态构成,增加互动性;可构成“垂直面”的表面,例如栅栏、台阶、建筑物等,通过镜面反射周围环境,具有隐身和遮蔽的作用;可利用“空间”与“多镜面反射”,构成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失重景观:利用“点”“线”“体”表现出物体的“结构”和“失重感”,把物体材料进行分解,利用“点”形成失重感,利用“线”固定和组织结构,利用“体”与“点”形成对比表达重力,可构成“覆盖空间”的门洞或者体现出景观小品、景观建筑的结构。水雾景观:利用水的雾化状态营造出不同的形态,可构成球体与“钢铁柱阵”形成对比;可构成“面材”,塑造时间的意向;可与创意座椅结合,增加人的参与感和互动;可围合空间,结合垂直界面营造氛围;可构成水帘(线材),与“点状”景观小品同时塑造空间的垂直界面。
研究通过文献综合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了空间构成与园林空间的复杂关系网络,提出了空间构成方法在园林单一空间、多个空间和连续空间中的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景观装置”、“微地形设计”和“创意园林”是目前能充分体现“空间构成”的3个热点领域。空间构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于“形”与“空间”把握的方法,而风景园林的根本就在于处理空间。虽然构成无处不在,但是构成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尝试用构成的思维分析和设计园林作品,风景园林领域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空间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