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杨
从教二十多年来,见惯了、学习了、尝试了诸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学活动,总能给人以高端、大气、赏心悦目之感。近年来,在认清了教学教改的真谛之后,我们的课堂少了一些“花架子”,多了一些训练学生能力的真功夫,不再追求课堂环节形式上的完整性,而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端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中国的教改逐渐走向成熟。然而,还有一些学科的教改却相对滞后,下面谈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教研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不重视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家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无用论”心理。
(二)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过时
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点儿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视频、聊天等。
(三)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重视
這也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校长关注的是学校在毕业考试中的名次。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任意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
(四)信息技术没有用武之地
作为非统考学科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很尴尬,不如“音体美”学科,加之名声不好(说到电脑,大家往往想到电脑游戏害人,看久了影响视力等),久而久之,成了阳光照不见的角落。
(五)信息技术教师待遇差,士气低落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权重相比差得多,还有上主科的老师有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就很难有外出学习提升的机会。
出现以上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考试指挥棒出了问题。说起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很多年,可实际上,学校为了应对上级的考核,一边挂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却行应试教育之实,大环境如此,无可奈何也。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上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现状,这是客观因素,接下来谈谈主观原因,我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浅析。
(一)备课忽视“备学情”
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传授同样的知识,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教法和学法也是不同的;当然,不同的知识,面对同样的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才行。这就说明什么呢?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容易忽略而又特别重要的环节——备“学情”。什么是备学情呢?备学情就是要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要求充分地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只有明白了学生需要什么,教师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教法,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的学法,学生才能更好地高效学习。那么如何备学情呢?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离不开电脑,而学生很容易沉迷游戏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了解学生痴迷的原因,要破解这个难题就得从正反两方面下手。正的方面就是游戏的开发原理,告诉学生打游戏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重复地完成几个任务,控制能力差的人,容易成为游戏的俘虏,成为游戏的奴隶,沉迷游戏就不是人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人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游戏之所以吸引人是有原因的,比如故事情节性,比赛性,视频的恢宏场面的和声音对人感官的刺激等。反的方面,那就是沉迷游戏的后果,这种反面例子网上太多了。实际上,游戏中的任务和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很相似,关键在设计任务时要有如游戏般的吸引力,要多从感官刺激方面着手。
(二)“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自从课改以来,“教教材”成了受批评的对象,而“用教材教”成了新课改的一条分界线。“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教材?百度百科说: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从教材定义看,教材的确不可被随便替代的,因此,我们要尊重教材。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教材,而且不同学科的教材,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比如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那可是精雕细选的上上佳作,如果教材上的文章都没吃透,而去崇拜课外书,那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什么区别呢?我以为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只教教材上有的,按教材上的方法教。而“用教材教”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而不是孤本,结合实际情况需要,选取适当的教辅作为恰当的补充。从这种角度说,我们应该“用教材教”。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操作技能很强,软硬件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如果我们还紧紧抱着教材不放,那就显得“教死书”了。
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必须尊重教材,更不能抛开教材,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运用自如地驾驭教材。因此,过好“教材关”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流于形式
上面说了“教材”,再说“教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并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一场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在“任务”的设置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然而,我们设计的“任务”往往大失水准。一是很容易把任务设计成干瘪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或教学目标,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设计这样的任务怎么可能驱动得了学生呢?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设计任务时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和成就感。第二是把任务设计得太过于复杂,难度大,包括多个知识点,学生会知难而退,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评价。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特别要对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强化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评价往往为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必修的功课,修好这门课,我们一定“教必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