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绣出山

2020-07-31 09:49徐鑫
中华手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苗绣国风丹青

徐鑫

王丹青选择民族风手工配饰创业时,电商平台上汉服风潮尚未流行,那时喜欢手工艺的她只希望能在传统手艺和现代设计间迈出一点尝试的步伐。

2015年,她感觉被卷入到一股潮流中。一个新的消费人群成形,有能力、有意愿为手艺和国风审美付费。“王的手创”出品的那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手工配饰搭配起广袖高髻、罗裙飘飘,精致又工整。

风来了。

源于苗寨的那份心动

2015年3月,云贵高原的春天还有些阴冷,山雾在梯田上方凝起又散去。饶勇和王丹青坐着小摩托在贵州台江县的乡间小路上颠簸辗转。

台江县地处黔东南,境内有清水江和巴拉河流过,域内多山,村庄沿河而建,连通村寨间的道路蜿蜒曲折。正因为交通出行算不上便利,这里的苗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饶勇和王丹青此行从杭州来,为的是寻访吊脚楼里的苗族绣娘。

苗绣名声在外。“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线比之,难以免俗。”这是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绣的评价。但饶勇和王丹青寻访不只是技艺探赏層面。他们的身份是民艺创业者,到访台江时“王的手创”在电商平台淘宝已开店近两年。

品牌发起人王丹青是湘妹子,十年前到贵州求学,攻读民间艺术专业,饶勇是她师弟,此时已是她的爱人。

在贵州民族大学求学期间,他们踏遍贵州域内几乎所有县市。在三江千户苗寨里,他们对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一见倾心,但又为苗绣技艺没有出路而揪心。

那是十几年前的贵州,国内的境内游尚未爆发,苗寨离规模化商业开发尚远,饶勇和王丹青在村寨里见到的游客多来自日本和欧美。饶勇还记得域外来客们被苗绣所吸引,奔走乡里收集绣品时的情景。

当时他闪过一个朦胧的念头,什么时候国人能意识到传统技艺的美并能持续供养生产美的艺人呢?但这些闪念并未持久,很快随着他毕业求职进入更喧嚣繁华的商业世界而淡去。

王丹青的视线却没有从手工艺的世界移开。她在贵州学习制银,又去北京进修珠宝。2013年毕业后她放弃了进入企业就职,立志要做自己的手工艺品牌。

丹青发现,传统的手艺人精于也困于手艺,在销售和设计上有天然的欠缺,她的创业从这里开始。一家主打国风配饰的小店在淘宝悄悄开业了,王丹青用自己的姓给它命名——“王的手创”。

那几年,“萌系”审美正流行。王丹青便设计了一些形象可爱的香囊、首饰。她设计的首饰不是真金白银钻石,而是将在苗寨学习的刺绣、蜡染,大学时代学过的编织、陶艺、版画、扎染、剪纸等多种技艺结合起来。

开店前两年,王丹青一个人经营,自给自足。但渐渐地,她感觉到自己身处在一股大浪潮里。中国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传统,手艺里隐藏着的文化与审美被新生群体慢慢接受。

手艺与商业的磨合

订单量不断上升,靠王丹青一人的创作能力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饶勇结束了自己在深圳的电商代运营工作,加入了“王的手创”。他们还希望引入新力量,最终多年前在云贵高原上遇到的那些散落在山间的手艺人成了他们的目标合作对象。

现在,“王的手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手艺人达到了1 397人。她们是从务工的城市返乡照顾孩子的年轻母亲;是独臂却没有被生活打倒,通过手艺挣得尊严和自信的老大姐;是年过六旬仍能够通过刺绣养家的婆婆;是对民族文化有兴趣,通过业余时间赚点收入的师范生。

手工艺让她们身处乡村也能谋生养家。“有良心的商业是最大的公益”,饶勇和丹青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回馈乡村绣娘,在手艺和商业间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时期,王丹青与饶勇敏锐地察觉到流行文化正在发生某种转向——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潮流。他们放弃“萌系”的审美,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元素,重新设计虎头鞋、香囊以及包包等。“元素是古典的,但配色和线条,是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饶勇拿起一只狮子摆件说,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舞狮。

设计完成后,他们制作好样品,选好布料,划定配色,然后将材料分配到绣娘手中,委托她们制作。

但乡村绣娘们习惯了自由创作,而在电商平台售卖的标准产品讲究批量生产和可复制性。“比如绿色就有很多种色号,有些绣娘可能就会用错。”饶勇谈起磨合过程时并不讳言其中的困难。办法总比问题多,他们会派出设计师到村子里培训。手艺是相通的,手艺人们很快就能明白关窍。

另一个矛盾是手工艺品的产量和生产效率问题。如何保证稳定的工期呢?饶勇将之归功于他们的客群——这是一群愿意为手工艺埋单,愿意为工期和品质等待的人。这对电商运营者而言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饶勇在加入丹青的队伍前,从事的是电商代运营。在服装、电子产品等成熟的工业制品运维体系里,店客关系从来都是交易关系,效率优先。饶勇感慨于手工艺消费市场里消费者和创作者之间互相支撑的温情脉脉,可贵又稀有。

但“王的手创”还是尝试改进流程。他们在新品上线前完成了从设计到绣娘手工制作及最终品控的大部分流程,备足存货后再开售,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

十几年前,他们在原生态的苗寨看到那些手制绣片时,内心的悸动终于听到了回响,“哪怕只有一点点,我很开心我所做的这些事能对手艺人有所回馈。”饶勇说。

站在风口上创新

2017年,“王的手创”开辟了新的产品品类,以手作DIY切入市场,比如香囊、挂饰等。亲手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既能满足潜在客群的动手热情,又能缓解快速扩大的客群与手工艺品生产能力瓶颈之间的矛盾。

对王丹青而言,探索并没有停留在苗绣上。织锦、蜡染、水族的马尾绣等工艺也在他们的考量范围之内,他们用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手工技艺。

在黔东南榕江县月亮山,他们发现了一位蜡染行家——60岁的苗族婆婆龙见玲。月亮山苗族是黔东南苗族中极为古老的一支,当地山民依然在用传统手法制作蜡染。

蜡染制作流程相对工业染布来说,耗时长且生产能力有限,但成品却有独特的手感与色泽。蜡刀蘸取融化的蜡在布面上作画,用蓝靛等颜料浸染后去除蜡迹,蓝底白纹或白底蓝纹的图案就留在了布上。“王的手创”在寻访制作手工香囊的布料时偶然遇见这位擅长用蜡、苗布来创作的老人,自此他们创作形式中又多了一样。

饶勇和丹青并没有将自己的品牌限定在汉服周边和汉服爱好者群体。在他们看来,所有对手工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都是目标用户。

一些国风IP看中“王的手创”的产品,力图与他们跨界合作。其中包括《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顶级IP。在平台流量与IP影响力的加持之下,“王的手创”受众圈层进一步扩大。他们走出了从前相对小众的手工爱好者和汉服爱好者圈层,成了传统文化消费里更大的一环。现在,“王的手创”每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产品还进驻了国博和热门景区的线下礼品店。

饶勇透露,他们正在筹备“王的手创”天猫旗舰店。与淘宝店主推手作不同的是,天猫店将进军国风文创产业。“我们不囿于刺绣,竹编、描银等工艺,都可能被纳入进来。”

国风审美和围绕着它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流行如同一股浪潮,“王的手创”由于在手工艺领域扎根,成了弄潮儿。但纳入更大的消费池看,中国人的文化消费方兴未艾,新的背景下,“王的手创”要走的路可能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苗绣国风丹青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国风·陈风·月出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寻找“国风少年”
丹青校园
水墨丹青
国风
丹青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