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进化史

2020-07-31 09:49溱洧
中华手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包豪斯口罩

溱洧

绢布、面衣、幂

如果没有那批珍贵的元代窖藏文物,“鸽子洞”恐怕只是一个籍籍无名小山洞。

在河北隆化县白虎沟和湾沟门的交界处,有一座岩峰。鸽子洞就开凿在岩峰南面陡峭的山腰上,因洞内常年栖居着许多野鸽,故此得名。鸽子洞地势险峻,仅可沿着一条盘旋的山路进洞。

1999年农历腊月初六,白虎沟东梁顶村的4个小孩到山上寻找木料,进到洞里。一个名叫张立满的男孩,在土坑中发现露出的布角,顺势用力拽出了一个布包。打开之后,看见里面装有纸张、被面、衣物等。鸽子洞里发现“宝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后经专家鉴定,这批包含丝织绣品、文书、银饰等在内的67件古物,均为元代文物。

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两副“口罩”——棕色马尾环编菱格纹面罩和白色马尾环编鸾凤戏莲纹面罩,编织精细、花纹清晰。由于丝织品属于有机质文物,极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出现褪色、污染、糟朽等现象,元代的丝织品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颇为难得。这是考古中首次发现的质地为马尾、技法为环编的元代实用艺术品。有学者认为,它们的功能已经近似于现在的口罩。

文献中亦有关于元代口罩的记载。公元1271年,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在冯承钧翻译的《马可波罗行纪》里,可以看到他在描述元代宫廷生活时这样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种由“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华贵非常,但功能仅仅是为了避免侍从的唾沫“污染”了帝王的食物。

这种“类口罩”之物,在古代中国还有很多。比如为了遮挡风沙,中国人发明了面衣来保护面部。它最早是为女士设计的,使用时覆盖住面部并用带子系紧。明人屠隆在《在京与友人书》一文中有一段关于面衣颇为生动的记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

古人用来障面的面衣,其实就是一块大方巾,也叫作“幂”。《小尔雅·广诂》里有:“大巾谓之幂。”《周礼·天官》亦有:“幂人,掌共巾幂。”

严格地讲,无论是面罩,还是面衣,都只能算是一种面部防护用具。真正意义上的口罩,是伴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而产生的。

小口罩背后的学问

关于外国人最早使用口罩的纪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是波斯的国教,将火奉为神圣之物。为了隔断凡人吐出的“不洁”气体,琐罗亚斯德教祭司在祭祀时要佩戴面罩,以防止口气与飞沫玷污圣火。又因其崇尚白色,所以这种面罩也以白色为主色。

而真正让口罩走进现代医学视野中的,是中世纪欧洲暴发的大瘟疫。当时的医生为了隔绝感染,通常身穿浸过蜡的亚麻衣,戴上形状像鸟嘴的面具。那时的医学很大程度上有巫医的成分,人们相信“鸟嘴医生”可以吓走带来疾病的魔鬼。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口罩也逐渐定型。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证明,医生在手术中直接面对创口,容易引起伤口感染。随后,波兰裔医生米库利兹提出,手术时要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制作了一种6层纱布口罩,现代口罩就这样诞生了。

发展至今,口罩的形态愈加多样化。按使用材料分类,主要有纱布口罩、无纺布口罩、布料口罩、纸口罩。按使用范围分类,分为医用口罩(又可细分为医用普通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等。

日本无疑是世界上最爱用口罩的国家。据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日本人人均一年会用掉约43只口罩。日本人喜欢戴口罩的习俗,盖因受到花粉症的困扰。据统计,大约5个日本人中,就有2个是花粉症患者。长期佩戴口罩,也让它逐渐成为大和民族社会心理的一个象征符号。菊本祐三曾在《装饰性口罩》中写道:“日本人戴口罩是一种自我保护,口罩就像铠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再度成为全球的焦点。口罩虽是成本仅有几毛钱的产品,但同样拥有复杂精巧的产业链。一枚普通口罩的诞生背后,需要的是化工、纺织、机械、电子等多工种的协调与配合。

纵观口罩的历史,无论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还是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抑或是2003年的“非典”,小小的一枚口罩,既见证了人类的抗疫历史,也折射出背后的工业生产哲学。

《敬人书语》

吕敬人┃重庆大学出版社┃128元

这本书是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经过多年学习、创作和教育实践积累而写就的系统性设计之书。本书以装帧向编辑设计的转变为线索,理清了书籍设计方方面面的历史流变,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吕敬人先生将自己的成长过程娓娓道来,寓理于情,使读者重新认识并接受他所秉持的设计价值。

《二十一世纪民艺》

【日】  赤木明登┃【译】  张逸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58元

日本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在回溯民艺之路,探求跨越时代的“美物”之时,写下了这本民艺新论。自出师独立起,赤木明登便致力于制作供人们日常使用的漆器。在迄今已近40年的手艺生活中,赤木明登不断反思手工艺的本质,试图诉说手工艺在今时今日的生命力所在。除此之外,本书还将重新解读柳宗悦为民艺奠基的经典著作,为读者展现当代生活的审美思考。

《被误解的包豪斯》

张云亭┃重庆大学出版社┃58元

2015年,张云亭亲自到德国拜访了包豪斯的3次迁徙之地,在各地的檔案馆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并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的历史成就、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从文字角度来说,这本书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察和采访。从图片角度来说,这本书能让读者了解从包豪斯前期的欧洲设计风格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现代住宅风格的特点。

《布言木语·手工艺人的LIFE秀》

杨翼 陈玲┃湖北美术出版社┃38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升,模式化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动手制作能给人们带来好的体验。这是一本以布艺、木艺为主题的手作书,针对的人群是手工爱好者。本书以手把手教学的方式,介绍了24种手工类小物件的制作方法,能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常见的材料、简单的方法,亲手制作出个性有趣的手工作品。

《有温度的手艺》

周卫平 曹诚博┃北京日报出版社┃68元

本书根据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作者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的第一线,采访了二十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其中既有父传子承的“掌墨师”,也有学美术出身的新派泥塑师;既有坚守传统笔法的彩画师,又有人技共计的数字木雕师。本书通过记录手艺、传递手艺人态度,启迪大家放慢脚步,去品味传统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

《博物馆之美》

陈履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8元

博物馆是文明的会客厅,更是一座城市的思想和大脑。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先生的职业生涯与博物馆密不可分,他在30多年里寻访了全球数百家博物馆,思考博物馆的收藏之美、展览之道、建筑光影与人的关系。本书不仅展示着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更从收藏、策展、运营的角度向读者展现了那些“理想中的博物馆”。

猜你喜欢
包豪斯口罩
口罩戴不好等于没戴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百年包豪斯
雾霾口罩
包豪斯在德国生根发芽百年
包豪斯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狂野包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