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玮,陆震鸣,柴丽娟,张晓娟,徐鹏翔,李崎,王松涛,沈才洪,史劲松,许正宏,
1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2 江南大学 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3 江南大学 江苏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4 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
5 苏州科技大学 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泸型酒是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口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泥窖是泸型酒酿造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独特生物反应器,其特有的营养环境条件为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场所[1]。梭菌纲细菌 (Clostridia) 是窖池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酿酒过程产生己酸、丁酸等风味物质的主要功能微生物[2],窖泥中存在的多种梭菌还能够与甲烷菌共栖,产生独特的风味代谢产物[3-4]。已有研究表明,酒醅和窖泥里面均存在种类多样的梭菌,但目前对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的种类、发酵演替规律以及酿造代谢功能的差异尚缺少系统比较。
本研究以连续使用的泸州老窖优质百年窖池内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态学技术分析对比了酿造过程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纲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发酵演替规律,并对纯培养分离的梭菌菌株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理解梭菌在泸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样品采自四川泸州老窖罗汉酿酒基地100年窖龄窖池 (长×宽×高=4.3 m×2.3 m×2.3 m)。自入窖开始第 0、1、3、5、7、9、11、16、21、26、36、46天 (发酵结束),使用自制取样工具于窖池中层采集酒醅样品,于窖池底部采集窖泥样品,每份约50 g,每个时间点取3个平行样[5]。取样样品迅速装入无菌塑封袋,-80 ℃保存。
Whitley DG250厌氧培养箱,英国 Don Whitley Scientific公司;ND 2000核酸检测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荧光定量PCR仪Bio-Rad CFX Real-Time System,美国Bio-Rad公司;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深圳华大基因;PowerSoil®DNA提取试剂盒,美国MOBIO公司;乙酸、丁酸、戊酸、己酸标准品,上海阿拉丁试剂。
梭菌强化培养基 (RCM,g/L):葡萄糖5,胰蛋白胨10,酵母粉3,牛肉膏10,氯化钠3,无水乙酸钠3,L-半胱氨酸盐酸盐0.5,可溶性淀粉1,pH 6.5,121 ℃下高压灭菌20 min。ES培养基(g/L):乙酸钠5,酵母粉1,硫酸镁0.2,磷酸氢二钾 0.4,硫酸铵 0.5,pH 6.0,121 ℃高压灭菌20 min后加入无水乙醇 (终浓度20 mL/L)。
称取5.0 g样品至无菌陶瓷研钵中,加入液氮研磨。每份样品称取0.2 g粉末,采用试剂盒提取DNA,检测 DNA浓度和纯度 (A260/A280值在1.8–2.0 之间)。
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对酒醅和窖泥中总细菌和梭菌纲细菌进行定量分析[5-6]。使用细菌通用引物 338F/518R[7]和梭菌纲细菌特异性引物SJ-F/SJ-R[8],以Cq值为横坐标,Lg (copies/g) 活菌数为纵坐标,绘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生物量标准曲线Y=-0.341X+12.106 (R2=0.995 6)(图1A)和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生物量标准曲线Y=-0.285X+11.664 (R2=0.996 3) (图1B)。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338F/806R扩增16S rRNA基因的V3/V4区[9],构建测序文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QIIME (V1.9.1) 对测序原始数据进行质控与分析,以97%相似度为标准对测序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 (OTU) 划分[10-11],并使用SILVA和 RDP数据库对 OTU进行分类学注释。分析Shannon、Chao1、Ace等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12]。采用R (version 3.4.4) 对各样本进行主坐标分析 (PCoA) 及聚类分析。采用 LEfSe (LDA Effect Size) 分析对比不同样本组间差异菌群[13]。测序数据提交至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SRA数据库 (http://www.ncbi.nlm.nih.gov/traces/sra),登录号为PRJNA558446。
取5.0 g酒醅或窖泥分别加入100 mL无菌生理盐水,2 000 r/min振荡 5 min,80 ℃热处理10 min后,以 5%接种量接种至厌氧预处理的RCM和ES液体培养基中,厌氧 (N2∶H2∶CO2=8∶1∶1) 培养14 d。培养液稀释涂布于RCM和ES固体培养基,挑取单菌落进行液体培养7 d,离心收集菌体后采用试剂盒提取DNA,利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14]扩增 16S rRNA基因序列后进行测序[15]。梭菌菌株接种至 RCM 液体培养基,厌氧静置培养7 d后,检测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 (乙酸、丁酸、戊酸和己酸等) 含量[16]。
整个发酵过程中,酒醅中梭菌和总细菌的基因拷贝数比值变化较大 (0.9%–36.5%),而窖泥中梭菌和总细菌的基因拷贝数比值则相对比较稳定(71.5%–91.2%)。酒醅中梭菌的基因拷贝数在第11天升至最高 (1.5×109copies/g),然后迅速降低,发酵结束时 (46 d) 为1.3×107copies/g;窖泥中总细菌、梭菌纲细菌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第9天达最高 (1.0×1010copies/g和7.8×109copies/g),随后逐渐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 (图1C)。
窖泥和酒醅样本高通量测序共获得963个梭菌纲OTU,平均覆盖度分别为99.1%和89.2%。酒醅梭菌群落Chao1丰富度指数在发酵前3天缓慢上升至 346.7,随后不断下降至发酵结束的43.5;窖泥梭菌群落 Chao1指数 (493.0–630.9) 明显高于酒醅。随着发酵进行,酒醅中梭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6.3下降为4.0,而窖泥梭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3.6–5.8之间动态变化。
酒醅中梭菌纲细菌主要由梭菌科(Clostridiaceae 1,占梭菌纲平均相对丰度23.7%)、毛螺菌科 (Lachnospiraceae,17.4%)、Clostridiales Family Ⅺ (16.5%)、瘤胃菌科 (Ruminococcaceae,15.7%) 和太阳杆菌科 (Heliobacteriaceae,7.9%)组成,而窖泥中优势种群是太阳杆菌科 (57.2%)、瘤胃菌科 (10.4%) 和 Clostridiales Family Ⅺ(6.6%) (图 2)。
发酵开始时,氢孢菌属 (OTU890、OTU1) 是窖泥梭菌群落的优势物种 (>80%),但在酒醅中相对丰度低于10%;发酵7–11 d,窖泥中产己酸菌属(OTU8、OTU21) 和沉积物菌属(OTU7、OTU24)等物种的相对丰度较发酵初期 (0–5 d) 有所增加,均值分别为9.84%和12.97%,而酒醅中梭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相对较小;发酵16–46 d,窖泥梭菌群落结构逐渐恢复至发酵初始结构,酒醅中毛螺菌科逐渐增长为优势类群,36 d时相对丰度达 43.75% (图 2)。
对种水平的梭菌纲细菌群落组成进行 PCoA分析,结果表明酒醅和窖泥在第一轴 (占总方差的 40.7%) 上可以明显被分为两组,且两者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R=0.65,P=0.001) (图3A)。
图1 发酵过程酒醅和窖泥中总细菌及梭菌纲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结果Fig. 1 Th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esults of bacteria and Clostridia in jiupei and pit mud during fermentation.
图2 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群落的演替规律Fig. 2 Succession of Clostridial community in jiupei and pit mud throughout fermentation.
图3 窖泥与酒醅梭菌纲细菌群落结构比较Fig. 3 Structure of Clostridial communities in jiupei and pit mud. (A) The PCoA scores plot. (B) The Circos plot of relative abundance of Clostridia (genus level).
窖池中氢孢菌属 (Hydrogenispora) 和互营单胞菌属 (Syntrophomonas) 主要分布在窖泥中,其相对丰度分别是酒醅中的7.6倍和1.7倍;而窖池中厌氧孢杆菌属 (Anaerosporobacter)、狭义梭菌属 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1)和组织菌属(Tissierella) 主要分布在酒醅样品中,其丰度分别是窖泥中的74.8、18.6和10.2倍 (图3B)。
采用平板分离和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从酒醅和窖泥样品中共分离和鉴定了54株梭菌,分为4个科7个属20个种。每种梭菌选取1株代表菌株,在RCM液体培养基中厌氧静置培养7 d后,检测发酵液中的主要短链脂肪酸 (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组成,结果见表1。
所有 20株所筛菌株均产乙酸,其中C. senegalenseCls01培养液中乙酸含量可达(3.0±0.0) g/L。20株菌中有 17株菌株培养液中检出丁酸,其中拜氏梭菌C. beijerinckiiClb01发酵液丁酸含量最高,为 (2.0±0.1) g/L。有18株菌株的培养液中检出戊酸,其中厌氧食气梭菌C. carboxidivoransCar01培养液中戊酸含量最高,达 (4.1±0.5) g/L。18株菌株的发酵液中检出己酸,其中肉毒梭菌C. botulinumClbo01培养液中己酸含量最高,为 (2.6±0.2) g/L,而半乳糖已酸菌Caproiciproducens galactitolivoransCag01培养液中己酸含量为 (0.5±0.1) g/L。
表1 梭菌菌株发酵液中主要脂肪酸组成Table 1 Production of main fatty acids in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Clostridial species
本研究从种水平对比了同一窖池的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纲细菌群落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群落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酒醅中主要梭菌为梭菌属,且种类较多,而窖泥中主要为氢孢菌属(OTU890、OTU1) 和产己酸菌属(OTU8、OTU21)。已有研究表明,Hydrogenispora ethanolicaLX-BT可利用葡萄糖产乙酸、乙醇和氢气[17];Caproiciproducens galactitolivoransBS-1T在乙酸存在的情况下可加快利用碳源转化为乙醇、乙酸、丁酸和己酸,同时产生H2和CO2[18],与其他产挥发性脂肪酸的菌株共培养时,己酸含量会增加[19];Rumini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DSM 2782T能够降解纤维素产生乙醇、乳酸、乙酸、H2和 CO2[20-21];Sedimentibacter acidaminivoransMO-SEDIT可利用赖氨酸和甘氨酸为氮源进行 Stickland反应,产生乙酸和丁酸[22]。C. carboxidivoransDSM 15243T在H2、CO和CO2存在的情况下,不需利用其他碳源即可发酵产生乙醇、丁醇和己醇[23]。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种类的差异可能与所处的营养环境有关,这些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演替的机理尚需要进一步解析。
从窖池中分离了20种梭菌菌株,并通过纯培养发现同菌株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组成具有差异性,一方面反映了酒窖中存在的梭菌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不同梭菌物种的代谢功能差异性。需要说明的是,梭菌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代谢特性可能具有明显差异,在窖池发酵过程中梭菌还与其他微生物和环境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其发酵机理还需进一步阐明[24]。与测序结果相比,窖池中另外两个主要类群的梭菌(氢孢菌属和沉积物菌属) 尚未分离出纯培养菌株,后续可以利用测序信息指导培养基的选择和设计[25],提高窖池梭菌的可培养性。
本研究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分析了泸型酒泥窖发酵过程中酒醅和窖泥的梭菌纲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和演替规律,采用纯培养方法分离并评价了梭菌纲菌株主要挥发性脂肪酸的组成特征,为解析梭菌群落的酿造功能提供了有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