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帽的故事和黄山“奇遇”

2020-07-30 13:55
华声文萃 2020年7期
关键词:奇遇小平牛仔

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戴上了牛仔帽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次访美发生在中美建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

在美国期间,邓小平同美国总统卡特等领导人就发展中美双边关系等问题举行了一系列会谈。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文化协定等一系列文件。

作为正式访问,邓小平在美国得到了国宾礼遇。1月28日,邓小平的专机降落在美国阿拉斯加空军基地时,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万斯分别偕夫人迎上去握手欢迎。随行的新华社副总编辑彭迪后来表示:“这次美国政府的迎宾规格超出了常规。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外国元首对美国作正式访问,美方也只由高级礼宾官员到机场迎接。国务卿只在市中心华盛顿纪念碑后等待前来的贵宾。”

1月29日,邓小平在白宫南草坪上受到了美国总统卡特、国务卿、内阁重要成员、三军参谋长、众参两院议长的欢迎。除了鸣放19响礼炮(副总理级规格)外,美方当时对邓小平的接待,一切都是按国家元首级标准进行的。当晚,卡特总统为欢迎邓小平举行的国宴更是盛况空前。白宫方面此前还特地找到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打探邓小平喜欢吃什么。后来美方听说邓小平爱吃牛肉,于是几乎每顿饭都为他准备了牛肉。以致后来有人问邓小平:“这次来美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邓小平开玩笑地说:“小牛肉啊,小牛肉!顿顿都是小牛肉!”

这次访问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邓小平在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上牛仔帽的瞬间。2月2日晚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骑术表演场,当邓小平副总理一行到达的时候,人们全体起立,掌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两位女骑士策马来到邓小平副总理和方毅副总理面前,把两顶白色牛仔帽献给了他们。邓小平和方毅接受了这一礼物,立即戴在头上,并同大家一起鼓掌。随后他们又频频挥动牛仔帽,向欢腾的人群致意。

这一极富情趣的镜头被摄影记者捕捉到,并成为中国外交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随访的新华社摄影记者谢丰泉回忆,当时气氛很热烈,现场有好几千人,简直可以用“沸腾”二字来形容。

和谢丰泉同时随访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说:“在得州的赛马会上,邓小平欣然戴上一顶大牛仔帽,给美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时大家都以为他不会戴那顶帽子。”

在钱嗣杰和谢丰泉为中央领导人摄影的生涯中,这样的场面并不多见。谢丰泉说小平同志平时还是挺严肃的,可照片中的小平却神采飞扬。

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回忆说,小平同志的举止,使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人不是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僵硬,那样不可接近,而是很有人情味。

“邓小平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他的举止风度、个人魅力,尤其是他的直率,赢得了美国人的信任。当年他去了得克萨斯州,戴上了牛仔帽,吃烧烤,他的‘入乡随俗,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的传统看法,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是他在外交战略上成功的一个具体体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学院中国研究部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教授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

随后,两国高层互访十分频繁,两国政府间在1979年一年中就签订了27项各种条约和协定,中美关系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

复旦大学学生在黄山的“奇遇”

1978年夏天,王晓望顺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在一次采访中,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1979年暑假在黄山的“奇遇”。

7月11日,我和陶维佳、刘晓红、陈静溪来到了黄山,只有陈静溪一人是男生。那天傍晚,我们几个在山脚下逛,陈静溪突然指着辆黑色轿车喊:“邓小平!”待我们回过神去看,车早已走远,我们瞪着陈静溪表示不信。

第二天,我们按原计划往山上走,没受到任何阻拦。这让我们对陈静溪更疑惑了,可他始终坚持自己没有看错。

一路走来,因为看到玉屏楼停止对外营业,服务员也语焉不详,我们意识到一定有重要接待任务。于是,我们精心做了准备:一是将学生证集中起来便于签名,二是将第三天行程改为从前山下——如果小平同志从前山上来,我们从前山下去,总会在某个点相遇。

这个点终于让我们碰到了!7月13日,我们从黄山最高峰莲花峰下山,我背着行李走在最前面,陶维佳、刘曉红可能是累了,和我拉开了一段距离,陈静溪帮她俩拿了一部分东西,走在最后面。

我一边走一边往山下看,当看到一个密集的长队时,突然意识到要见的人就在眼前。我朝后面大喊一声:“我先走啦!”追上长队,我便边跑边问:“邓副主席在哪?邓副主席在哪?”直到跑过两个滑竿,才听到从后面的滑竿上传来一句:“就在前面,看你认识不认识。”我扭过头,看清了滑竿上的人,大声感激地说道:“我肯定认识,卓琳同志!”

赶到队伍最前面时,我看见小平同志了。他似乎在休息,或是在看风景。我冲到他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自报家门,说:“我是复旦新闻系的学生,我们几个同学来这旅游,听说您也来了,非常高兴。我还有两个同学都是老三届的,是您改革了高考制度他们才上的大学,非常不容易,他们非常想见见您……”

小平同志没听清楚我一开始说的话,问:“你是哪的?”我这时才缓口气,再次介绍自己是复旦新闻系的学生,也才发现在我说完前面那些话后,周围人都笑起来了,有个声音说:“你现在就可以当记者了。”这话我后来一直当作夸奖记在心里。

说话间,陶维佳、刘晓红两人追上来了。我们都很激动,我记得小平同志当时问了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她们两人上大学的经历。

我们掏出学生证请小平同志签名,他满足了我们。我们又提出一起照张相,他说好啊。又问身边的人,这地方叫什么名字,有人说是“百步云梯”。他点点头,然后说就以它为背景。他当时穿着老头衫,为慎重起见,让人拿来了衬衫。他穿的时候,我还帮着整理了一下衣领。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就收到了这张合影。在这一年的新闻系迎新会上,陶维佳写了一首叙事诗,我上台朗诵,和同学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

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时,报纸上又刊登了这张合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这张照片是他照的。我这才知道,他叫张宝忠,是小平同志的警卫秘书,现在已是将军了。

猜你喜欢
奇遇小平牛仔
我的奇遇
去饶城买房
彩色牛仔
新意牛仔
海底奇遇
不穿牛仔时髦面谈
放风筝
第十一章 奇遇达尔文之船
一个外星人的奇遇
小平同志为何没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