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忻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戏场空间的再利用

2020-07-30 14:05张正好赵鹏飞
工业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再利用乡村振兴

张正好 赵鹏飞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生活与娱乐方式发生了转变,使传统戏场空间在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屡遭破坏。然而盲目地修复或改造无法切实缓解传统戏场空间所面临的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运城市磨河村古戏台为例,探寻戏场空间再利用的策略,提出应切合当地乡村发展实际、注重空间人文表达,将戏场空间融入现代生活的观点,由此留住乡土中的场地记忆,保护“活态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戏场空间;再利用;古戏台

中图分类号:TP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122-02

1传统戏场空间概述

在早期原始社会,承担演艺功能和聚集功能的露台即为戏台的雏形。作为文化传承主要载体之一的戏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至明清时期,为配合不断提高的戏曲表演效果及观演关系的要求,戏台形制也由亭榭乐楼转变为元代的四角立柱式的较小戏台,再转变为明清时期的抬梁式多开间大戏台,同时逐渐衍生出繁多的种类与形式,室内茶楼、茶园、剧场,以及宫廷专用的皇家戏楼均被称为戏台。临汾市牛王庙戏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元代戏台,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且仍可以承担演艺活动,供人使用。

2我国传统戏台的现状

戏台是戏曲的物质载体,见证了戏曲的发展和繁盛,是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另外,因古戏台多依附于庙宇而建,所以戏场空间区别于其他建筑而拥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面临了一些困境。一方面,戏场空间物质性与文化性发生断裂,古建文物化使戏场空间失去活力;另一方面,戏剧的传承与革新导致传统戏台被新型舞台所代替。文化学者吴开英调查发现,古戏台的生存现状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上百年来的天灾人祸,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损毁,目前全国的古戏台仅剩原数量的十之二三。乡村传统戏场空间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由于资金及保护意识等问题,戏台数量逐年减少,维系村落文化活动中心的古戏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全民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地方民俗艺术研究、和古村镇文化旅游活动的持续升温,学术界对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古戏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重新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角色走进人们的视野。

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戏场空间的再利用意义

随着乡村问题的不断凸显,学术界对乡村发展越发重视。现代生活的冲击致使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人口外流已经影响到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乡村特有的风俗习惯逐渐消失,乡村文化开始失去了认同力与号召力。而乡村传统戏台是凝聚了乡村文脉的建筑,它不仅保留了一段记忆,更是一个村落文脉传承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统戏场空间能起到唤醒乡土记忆,传承乡村文脉与重塑乡村号召力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认为,作为传统戏曲的载体,戏台联系着我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民俗和戏曲,负载着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和观演关系,乃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以戏曲为代表的节庆活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娱乐,也是维系和加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然而,目前针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仍然存在着许多盲目文物化的现象。乡村古戏台在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后,依照文物保护法规,这些建筑会得到修复和维护。但是这样的“隔离”反而剥离了人对传统戏台的亲近性需求,割裂了戏台对人的历史诉说性表达。乡村传统戏场空间保护不应笼统地采用文物化隔离的方式,应正视文脉传承的区域性特征,避免乡村文脉与现代生活的分离,应通过设计使涵盖乡土情感的建筑融入到村民的现代生活中。对传统戏场空间进行保护或修复以及再利用设计可以重塑其作为乡村活动中心的重要地位。让戏台及场地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现代生活需求,同时解决传统空间在实际使用时的功能问题,还可以通过发扬当地文化来彰显地方特色,促进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因此,传统戏场空间再利用设计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戏场空间这类文脉载体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是保有乡土记忆和提升乡村吸引力的重要方式。

4磨河村古戏台空间的再利用策略

磨河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辖内。村落中心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戏台,后台有夹层可供演员休息和候场。戏台的木雕与砖雕极为考究,但是因年久失修,建筑构件零落损坏,整个戏场空间呈破败颓然之势。乡村古戏台的戏场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磨河村古戏台作为村内交流活动的集中场地,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多维度的考虑与分析。

4.1传承文脉——戏台表演空间合理化

戏台至今得以保留,与其作为文脉传承重要的物质载体这一重要条件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娱乐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原址和择址建造新式戏台的做法在乡村地区十分常见,主要原因是与乡村娱乐活动变迁、村内演出种类的增加,以及舞台效果不断迭代,无法满足表演场所需要灯光布景等舞美设施等。而乡村传统戏台的表演空间较小,设施落后,已难以满足村民娱乐活动的要求。磨河村古戏台在建造时便分为四个功能区域:有负责表演的舞台、演员候场的后台、退场的通道以及供演员休息的夹层空间。此外,戏台两侧残损的耳墙可以有效提升舞台演员声音传播,戏台仍然可以部分满足现代娱乐活动的需求。参考山西碛口黑龙庙古戏台“戏台唱戏不费力”“山西唱戏陕西听”的奇特声学效应,该戏台便是借助声音的直射、反射,弧形结构对声音的汇聚、共振和传播等科学知识来达到声音传播的效果。由此,针对古戏台再利用策略,应完善其设施配置,可以合理利用声学手段,在不破坏传统戏台形制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舞台罩,增大空间声音效果来满足村内集会和娱乐活动的需求。

当传统戏台的建筑规模难以满足当代戏剧的演出需求时,应在保护老戏台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尽量利用恰当的设计手法和声学技术考量,扩充戏场空间面积和使用功能,使戏台能继续参与到如今的戏曲表演及村民的现代生活中去。如此一来,传统戏台既满足了新的表演需求,也可以使古建筑重新得到使用而焕发新的生機。

4.2注重人文表达——戏场空间多功能化

磨河村古戏台建成之初,碍于当地人口与娱乐形式,观戏场所十分狭小,露天观演场东西跨度所仅12米,南北跨度16米。随着人口的发展,戏场空间已经无法满足观演空间需求,增大戏场观演空间势在必行。结合当地戏台环境,其戏台附近仍有很大一片未利用场地,是高差近3米的土坡。因此,在设计时应合理消化高差,结合天然起坡改造为拾级而上的观众席,增加观演场地面积并满足观戏需求。将传统戏台观演空间的单一功能多功能化,开发传统戏场的复合性功能是有效提升古戏台利用率的方式。改造后的观演场所在逢年过节唱戏时,戏场仍可作为主要表演场所,平常则将戏场作为文化活动广场的中心,也可以调整成为村民集体活动时的发言场地,还可以满足老人休息纳凉、儿童嬉戏玩耍、村民散步话家常的场所等。

4.3提高文化自觉——戏场空间文教化

戏曲的衰落是农耕文化衰落的缩影,乡村生活方式變迁使得戏曲继续发展的土壤变得十分贫瘠。戏场空间的再利用策略的重心在于活化地方文化及关怀社会群体,坚持以民众共同参与意愿,提高居民地方认同感、归属感。如何让式微的戏曲文化重新回归到现代生活中,芮城市广仁王庙戏台的环境整治便值得学习。万科集团在设计时展开一系列有层次的空间序列,并植入相关展陈,从而使观者能够更好地欣赏、阅读、理解文物,获得别样的身心体验和愉悦。环境整治相当于重新解读传统文化,使当地村民重新聚集在这一时代的公共空间,为当下农村精神价值的重塑创造出契机,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拉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增长。因此,磨河村戏场空间再利用设计时,可以利用现有的观演空间和后续设计的观演场所,将传统戏场空间打造成带有科技手段的小型戏曲文化博物馆,在墙面、地面甚至顶面和环境中对戏曲形式或表演形式进行科普,合理利用其省级旅游胜地九龙山守山口的地理位置因素,寓教于乐,将戏曲文化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当地村民及来访游客。透过历史的可读性可以得知,源远流长的文化或事物总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戏场空间被赋予空间传承文化的职能之后,便可有效增加人与戏台的交流,通过唤醒文化凝聚力从而重塑戏场空间。

5结语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重塑戏场空间,就要注重社会公众接受和回归,考虑到现实因素的改变。仅靠隔离式的维护,或者专家的研究与记载从而封存于文件之中,这样的方法虽然切实可以让古戏台得到保护,却影响了历史文脉的传承。面对戏场空间的再设计时,要考虑古戏台与村民现代生活的互动性及完整性,要注重保护古戏台的原生态性与民间性,保持乡村生活的真实性,才能重新激发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放眼未来,相信日后针对乡村历经沧桑的古戏台的保护方案会越来越广泛和实际。

猜你喜欢
再利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废旧物”再利用探究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浅谈恩阳古镇历史建筑的现状与保护构想
废旧木质家具的改造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