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局
朋友在和著名作家梁晓声电话里谈定合作以后,梁晓声老师一直忙得没时间签合同。后来,梁老师有时间了就把合同签了。事后,朋友才得知,梁晓声老师在签合同之前刚刚获得了2019年茅盾文学奖。此奖项是国内最有权威的文学大奖,通常获得者的出版条件,都会在这个热度里水涨船高。
令朋友惊讶的是,在签订合同时,梁晓声老师竟对得奖的事只字不提,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文/宁妍妍)
克 制
年轻时,陈道明因拍摄《围城》认识了钱钟书。去钱钟书家做客时,发现他们家里没有录像机、电视机,也没有电话,唯一的电器就是煎药的药锅子。
看着钱先生书架上那一排排的书,太太杨绛在旁认真看书,那种场景深深触动了陈道明,“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
从那以后,之前还有点享受外界追捧和赞誉的陈道明变了,他开始变得低调、克制。
他努力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甚至回到天津老家的时候,陈道明都从来不看电视,书房里的床堆满了书,他就睡在一堆书中。
正是多年以来这样的克制,就连季羡林都曾说过,陈道明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导师。
(文/佚名)
家 教
1966年的一天晚上,一位衣着朴素的女人拖着个中学生模样的儿子来到我家。她厉声责问儿子:“你确认是这家吗?”兒子怯怯地点头。女人摸出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我妈妈的一对钻石耳环和一只马鞍翡翠戒指。这位母亲给了儿子两个耳光:“看你下次再敢随便拿人家的东西……”
在雕塑家张充仁的纪念馆,我最难忘的是他当年在法国留学时,母亲给他写的几封信。那种薄薄的中式信笺,通篇无非是叮嘱他注意冷暖,与友人同辈和谐相处,朴拙而简单。
这就是家教。
(文/程乃珊)
尊 严
好几年前,我想找一个洗衣兼打扫的半工。介绍人找了一位洗衣妇来。“反正你洗完了我家也是去洗别人家的,何不洗完了就替我打扫一下,我会多算钱的。”她小声地咕哝了一阵,介绍人郑重宣布:“她说她不扫地,因为她的兴趣只在洗衣服。”
我起先几乎大笑,但接着不由一凛:原来洗衣服也可以是一个人认真的兴趣。原来即使是在“洗衣”和“扫地”之间,人也要有一本正经的抉择——有抉择才有自主的尊严。
(文/张晓风)
周 全
在旧金山一个居民区内散步,在离家30多个街区的街角,看到一个奇特的箱子,比信箱大两倍,箱身漆成火红,被一根粗木杆支起,带玻璃门。分两层,排着书籍。这种义务“图书点”,连它,我前后共看到两个。箱子的主人是书迷和慈善家。他或她把自己读过的书找到好去处,除让路人借阅,还可互通有无,谁都可以把自己的书放进去。
不能不为不知名的好心人设计的周全惊叹——箱子前的柏树下有长椅。看到它,疲乏冒上来,好!此刻就是读书时。打开箱子,浏览书籍,随便抽出一精装本翻起来。淡淡的树荫,小鸟的脆鸣,鸽子粗声的咕咕。雾气从大海那边飘来——警句自动跳进眼帘。好在此刻心境恬宁。
(文/刘荒田)
利 用
前不久,某县城里一重点中学搞百年校庆,邀请创建者七十多岁的孙子出席,隆重地追根溯源,为此次活动加分不少。活动结束,菜就凉了——大家一群人去机场接来的老爷子,竟然没有人送了——老爷子自己打车去的车站。这是老人亲口跟我说的。
多少表演或庆祝活动,开始之前,每个细节都会反复演练,唯恐出错。活动结束后,则狼藉一片,无人打理。
迎来为己,送往为人。虽然都有人与己,但一来一往,重点不同。只有迎接,没有送别——很明显,有些人是把对方当作长腿的有用之物了。
(文/江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