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濂:把花草画入书本中

2020-07-30 07:24周伟琳
学苑创造·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标本植物科学

周伟琳

小时候的爱好变成了一辈子的事业,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曾孝濂就是这样一位幸运的人,他与植物画的情缘持续了60年。

曾孝濂,1939年6月出生于云南省威信县,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工程师和植物科学画家。“植物科学画就像植物的‘身份证,它是美术跟科学之间比较小的一个分支。它以科学的手法描绘植物,甚至比文字描述更精准。”曾孝濂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曾孝濂画植物有自己固定的步骤,一般是先看照片,再去原產地写生、采集标本,拿到标本后还要进行解剖,直到对植物有了充分了解才下笔。有一次,他为了观察大蒜的开花过程,足足准备了两年时间。作为植物学家,曾孝濂每一幅画中包含的信息都极其丰富,除了根、枝、花、果等基础信息外,连分类学家最看重的叶片正、反、侧面的形态信息都有。他画植物时坚持不改变植物的特征,仅从光线、色彩、虚实、明暗等绘画技巧上下功夫。曾孝濂说,为了跟花的自然衰败抢时间,他常常一整个上午都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全神贯注地搞创作。曾孝濂认为,植物科学画不仅需要从科学家的角度去观察,还要用艺术家的热情去描绘自然之美。他说:“不仅要画得像,画得准确,更重要的是画得生动。得用心去体会,才能在画中表达出植物的‘神与‘魂。植物各有各的生命状态,但都源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对生存繁衍的渴望。”

野外写生和采集标本时常常要与蚂蚁、蚂蟥、马蜂、虱子等为伴,其中的艰辛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一次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曾孝濂身上留下了足足42个与蚂蟥“亲密接触”的伤口;有次他在野外科考时遇到了呈攻击状态的眼镜蛇,曾孝濂不但没躲避,反而拿出相机拍下了蛇攻击他的瞬间;为了画好绿绒蒿,曾孝濂爬上海拔4 700米的白马雪山,在缺氧的状态下完成了画作,他说:“没有到过那个环境,就见不到真正的绿绒蒿。那种生命的神奇,不到现场是感受不出来的。”

曾孝濂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曾孝濂就开始从事绘图员的工作,他与植物学家密切配合,用了45年的时间为《中国植物志》画插图。《中国植物志》全书记载了中国301科3 408属31 142种植物,共80卷126册、5 000多万字、9 000余幅图。曾孝濂在参与《中国植物志》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知识,磨练了技法,更懂得了如何认知和尊重大自然。退休后的曾孝濂画笔不辍,创作了作品《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这幅作品中的37种植物的原产地都在我国,之后才输出到国外,影响了整个世界。曾孝濂对这些植物的家底如数家珍:欧美洲很多的花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比如野生月季,传到欧洲后成为象征和平与友谊的观赏花卉;还有长在高海拔地区的绿绒蒿,因为它气质高贵,欧洲人叫它“东方女神”;又如“中国鸽子树”珙桐,因为它开花雪白,像一群群鸽子停在枝头;水蜜桃、猕猴桃、柿子等水果,也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年逾80的曾孝濂又开始制订新的创作计划:画100幅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题材的景观图,与此同时,他还在继续创作自己的第十套邮票。曾孝濂希望通过植物科学画,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本文根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登载的相关内容整编。

猜你喜欢
标本植物科学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