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史 诗
塑料产品带来方便的同时,白色污染也“笼罩”着大地。
麦当劳中国日前宣布,北上广深近千家餐厅将率先停用塑料吸管,以响应国家关于年底全面禁用塑料吸管的规定。
实际上,自2008年6月我国就开始施行“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
今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作出部署。《意见》提出了积极应对塑料污染,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限塑令最后大限临近,我国塑料制品产业将经历新一轮阵痛。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目前共有283万家塑料制品相关企业,其中浙江省以43.7万家位居第一。今年二季度,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23.4万家,同比增长56%。同时,全行业专利数量连年攀升,已连续两年达到4500件左右。
据了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每年有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在塑料垃圾中,塑料吸管是最为常见的来源之一,使用一分钟的塑料吸管,填埋降解需要几百年。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与消费国,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与塑料制品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一共有283万。
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产量持续增长,相关的企业数量也逐年递增。企查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相关企业一共新注册了263.6万家,其中2019年注册量最多,达56.6万家,同比增长25.5%。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塑料制品产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一带。江浙、广东、山东等地相关企业数量比较集中,其中浙江省以43.7万家企业位居第一,广东省和江苏省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别为36.4万家和32.2万家。
2020年1月至6月,我国塑料制品相关的企业一共新注册34.7万家,同比增长30%。其中,二季度注册量达到23.4万家,相比去年同期大涨56%。
塑料制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庞大的企业量背后,相关的专利技术也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18年行业专利公开数量同比增长56.3%,为近十年最大涨幅。近两年,行业专利数量均达到4500件左右。
从注册资本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分布在100万以内的企业最多,共121.9万家,占比43%。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年底全面禁用塑料吸管的规定,是我国对塑料污染打出的又一计重拳。其中,对于外卖领域的“减塑”,也有明确指标要求: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对于当下的传统塑料生产企业来说,如何转型升级,初步形成替代品生产能力,并且争取尽快形成新业务的布局和新产品的生产能力,成了最大的考验。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以用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去替代,也可以用纸或竹子去做替代,包括小麦、一些植物的秸秆,也可以用玻璃、金属等可以循环使用的制品去替代它,根据各个消费的场景,去选择替代的产品。
而实际上,可降解吸管成本高、生产难,多数小企业仍在观望。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普通吸管的成本在1分钱左右,纸质、聚乳酸吸管的成本一般在3到4分钱,不锈钢、玻璃这些可重复使用的吸管成本更高,在2到4毛钱不等。同时,聚乳酸产品的保质期也更短,通常不超过12个月,一旦保存时间过久产品就会降解,所以厂家必须及早销售。对纸质吸管而言,制作工艺也不那么容易。
去年年底,星巴克中国的4000多家门店已全部实现塑料吸管的禁用。喜茶方面也表示,在北京地区的外卖已全部默认配送纸吸管,未来也会在全国其它城市推行,截至今年6月,喜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减少使用塑料吸管超过1100万根。
眼下,在外卖平台上,不少餐饮门店都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的选项,来倡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吸管。
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万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每一根的降解时间可能长达500年,且回收利用难度较大。
不论如何,“限塑减塑”迫在眉睫,也是必经之路。塑料制品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