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和亲

2020-07-29 08:56赵显清
群文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成公主和亲王昭君

赵显清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番”,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时期,就有史书记载:“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然而,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和亲,便是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和文成公主进藏嫁于土蕃。为此,笔者翻阅了某些可靠的史料后,先将有关概况分别作一简介:

(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王昭君出塞的相关概况。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出生平民之家,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属“落雁”(西施:沉鱼,杨玉环:羞花,貂蝉:闭月)。不过,除貂婵为《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外,其余三个均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王昭君因出身平民,身世详情没有考证,其父王襄的事迹史书记载得不多,其兄长名不详,但他的两子王歙、王飒,前者原为汉朝长水校尉,王莽新朝时期被封为和亲侯;后者王莽新朝时期任骑都尉,被莽封为归德侯。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王昭君14岁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汉元帝时期一名宫女。

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她画得并不十分美丽,故未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西汉年间,匈奴单于呼韩邪(约公元前73年—公元前31年)三次来长安拜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以示亲近。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再次求亲于汉元帝,想要迎娶汉朝的一位公主和亲。汉元帝不愿让自己的公主和亲,便从后宫中找来一名自愿前往的女子,赐以公主身份嫁入匈奴,此人便是王昭君。

当时,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赐给了年长她20岁的呼韩邪单于。昭君临行前,汉元帝才发现她是一个优雅大方,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后汉书》上对王昭君的容貌有精妙的描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欧阳修在《和明妃曲》上也有这样的描述:“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于是,汉元帝“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虽后悔不迭,但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昭君出塞后,汉元帝追究下来,将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处死了。为此,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留诗感叹:“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当时汉朝比较强盛,匈奴已趋于衰落。汉朝派昭君和亲,不是迫于匈奴的威胁,而是为了巩固与匈奴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再说,未受宠的昭君去匈奴,也是主动情愿的,因为她入宫整整5年,没见上皇帝一面,始终不得元帝召幸,“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積悲怨”。于是,得知呼韩邪单于前来求亲时,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

谈到这儿,顺便简略提下匈奴的有关情况。古时的匈奴为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于现在的蒙古阴山,秦末汉初时强大起来。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引起内部争斗,后来分裂为以郅支单于为首的北匈奴(公元前60年—公元前36年)和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公元前48年—公元216年)。北匈奴因屡犯汉朝,被汉朝驱至漠北地区居住。公元前36年,汉元帝派甘延寿、陈汤等将领征战北匈奴,最终使其灭亡。东汉时北匈奴就从我国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而南匈奴归汉,至山西和河北一带。公元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被编入曹魏政权,匈奴人也改为了汉姓。

据学者考证检测,北匈奴惨败后大部分人逃至欧洲,成为如今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人的祖先。还有一部分匈奴人留在了蒙古草原,后被鲜卑族兼并,随着互相通婚,他们的血脉融合后便都以鲜卑人自称。所以,在现代,蒙古人血统中也有匈奴人的传承。

言归正传。公元前54年,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打败,南迁到光禄塞(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固阳县境内)居住。呼韩邪单于到了这里后,请求和西汉王朝永结同好,曾经三次来到长安向汉王朝求亲。

单于迎娶了王昭君后极为欣悦,上书表示了由衷的意愿,永保塞上边境安宁——“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汉元帝备了丰厚的嫁妆,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十余里。

20岁的王昭君在部分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从汉都长安出发,前往千里迢迢的塞外。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了《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人,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故而,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雅称。

至于当时王昭君出塞所走的路线,据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的各族专家多年考证是秦直道。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快速来往秦都与北方江地区的交通干道。这条道路南起秦都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北),北抵秦朝北方边防重镇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穿越14县、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30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据著名北方历史学家、内蒙古大学林干教授考订,昭君与呼韩邪单于一行,从汉都长安出发,先过左冯翊(在长安东北),然后经北地(今甘肃庆阳县)、上郡(今陕西榆林县)、西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朔方(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而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最后至匈奴的首府地域——光禄塞,历时一年多。(以上各地均以当时郡治为准)。昭君出塞的这条路线基本上是秦朝开筑的直道,即“秦直道”。

秦直道,路面平坦宽阔,传闻当时昭君出塞时并不是坐车而是骑马,匈奴乃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民族,此说法有其合理性。还有人说是骑骆驼,匈奴地区除了马以外,还盛产骆驼,而且进入沙漠地区,骆驼比马更实用,都有其合理性。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阏氏为匈奴语,王后之意)。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婚后1年左右,就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可惜,这位右日逐王后来因王位继承问题,被其兄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杀害。顺便提一句,呼韩邪单于一生共娶3女,生7子,除伊屠智伢师外其他6人均当过单于。按祖宗旧制,伊屠智伢师的小兄长呼都而尸道皋若鞮本应将单于之位传于他,但这位小兄长私心过重,遂将他杀害后将位传于了自己的儿子。至于伊屠智伢师的生卒年,历史上无明确的记载。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他和王昭君一起生活了不到3年。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王昭君必复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名:雕陶莫皋,系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公元前31年——公元前20年在位)。王昭君难以接受,遂向汉廷上书,请求返回故土,但汉成帝拒绝,敕令其“从胡俗”。无奈,王昭君不得不改嫁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11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据有关史料记载,须卜居次,名云,又称须卜居次云、伊墨居次云。居次,相当于汉之“公主”,嫁于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育有二子,须卜为匈奴姓氏,她于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王莽专政时,受单于所遣返回中原侍候王太后;次女:当于居次,名不详,嫁于匈奴当于氏,故名当于居次。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谢世,此后,王昭君一直寡居,没有再婚,不到两年,忧郁患病而死,终年33岁,被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据专家考证,这只是王昭君的衣冠冢,而她到底埋葬在了什么地方,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谜了。屈指算来,王昭君出塞时20岁,匈奴区生活了13年左右,离世时子女均未成年。王安石曾赋诗曰:“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匈奴人在王昭君和亲期间,也信守了承诺。不仅将其子派入汉庭为质,且从竟宁元年开始的40年里,再未侵扰过西汉边境。昭君出塞后60多年内,的确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繁荣太平景象。王昭君远嫁和亲后,汉族与匈奴和睦相处,竟60多年来未发生过战争,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

王昭君的和亲,不但带去了汉族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带去了汉族的文化,她教匈奴人织布、绣花、耕种等日常生活技能外,还教他们学汉语、习汉礼,从而播撒汉族文明。同时,她也学胡话,穿胡服,并结合汉餐,改进胡人饮食。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对昭君出塞作了很高的评价:“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故而,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二)

接下来,我们聊聊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部分情况。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祖籍山东济宁(今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只记载她为宗(室)女,《新唐书》没把她放入公主们的列传里,相传名叫李雪雁。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17年—650年)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进行了数次的请婚。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宗李世民择同宗才貌双全的一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

文成公主出嫁前,请求大唐皇帝将开元寺里供奉的镇国之宝——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一起请入吐蕃。唐太宗虽然心中万分不舍,可一想到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使命是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便答应了公主的请求。就这样,文成公主请走了那尊佛像,但将莲花座留了下来,作为留给内地人民以及子孙后代的福气和福报,永久地留在了开元寺里。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礼仪极为隆重、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极尽奢华。据说,在陪嫁礼单中出现了:“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文成公主带来的上述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至今都是藏族人民崇拜的圣物。

按说,上述物品均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比如,西汉公主出嫁匈奴,严禁携带桑蚕种子和丝绸、瓷器等器物,即便到了唐朝,瓷器、丝绸的制作技术,也是官方垄断。偏偏文成公主可以大量携带到青藏高原,这本身就是朝廷的恩宠与信任。

毋庸置疑,文成公主所有的嫁妆中,最为珍贵的应当数那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当今世上,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塑建、开光、加持的佛像仅存三尊,即8岁、12岁、25岁像,尤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晚年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8岁、12岁、25岁像。因当时释迦牟尼佛及其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十分相像,又称为等身像。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赤尊公主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带到拉萨,供奉在大昭寺。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把原本供奉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带进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而把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从此两尊佛像便易寺而居,而释迦牟尼25岁等身像如今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

贞观15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踏上前往吐蕃的漫漫征程。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踏上了前往逻些(今拉萨)的漫漫之路。

文成公主进藏走的是唐蕃古道。这是唐代以来连接中原及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传统观点认为,唐蕃古道就是唐蕃驿道,即公元7世纪至9世纪唐王朝与青藏高原吐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道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000余公里。

据有关资料,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为:从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至终点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它的大致路线是:从长安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临夏)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青海民和柴沟北古城)西北行到鄯州(青海乐都)。以上可以称古道东段,全在唐王朝境内。

古道西段经鄯城(西宁)、临蕃城(湟中多巴)至绥戎城(湟源县南);沿羌水(湟水南源药水河)经石堡城(湟源石城山)、赤岭(日月山)、尉迟川(倒淌河)至莫离驿(共和东巴);经大非川(共和切吉草原)、那录驿(兴海大河坝)、暖泉(温泉)、烈谟海(喀拉海)、过海(玛多黄河沿),越紫山(巴颜喀拉山),渡牦牛河(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阁川驿);继续沿今青藏公路经羊八井(农歌驿)到逻些(拉萨)。

松赞干布曾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畔建起“柏海行宫”,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松赞干布当时24岁,长文成公主8岁。之后,李道宗和部分陪送的大唐人员返回长安,而松赞干布与公主率众继续西行。当他们来到玉树(今青海玉树县)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遂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多月后才启程。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玉树时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曾住过的地方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其实,文成公主并非是松赞干布唯一的妻子,早在文成公主进藏前,松赞干布就迎娶了尼婆罗(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松赞干布一生娶了5个妃子,除文成公主、尼泊尔赤尊公主外,其余3个是当时西藏各个部落的贵族子女,分别是芒妃墀嘉、象雄妃勒特曼、木雅茹妃嘉姆增。其中只有文成公主被称为赞蒙,相当于正室的意思。

文成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在吐蕃地位很高。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松赞干布的王妃里,仅文成公主才拥有这样的待遇。

文成公主到达逻些后,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她。遂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下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该宫殿坐落于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红山)上,占地面积36余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3700米),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巍峨壮观,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

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可惜,这座宫殿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如今的宫殿高11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

遗憾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一起生活了9年左右,公主未生育一男半女。不仅如此,在松赞干布的其他几位妻子中,也只有一位当地的吐蕃妻子(即:藏妃芒妃墀嘉)曾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名叫“贡日贡赞”,但这个孩子死于松赞干布前,故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其孙(贡日贡赞之子)芒松芒赞继位。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逝世,尔后,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终年55岁,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文成公主去世后实行土葬,葬于松赞干布墓旁,墓地在如今的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

文成公主16岁时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为妻,尔后再未回过曾生她养她的故土娘家。她在西藏一共生活了将近40年,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西藏这片土地。

(三)

以上便是我國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桩和亲的概况。毕竟,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所收集的史料不全,某些年代的确切数字未免有差误,敬请有关专家指正赐教。本文非学术性研究结果,权当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都或多或少面临外族的威胁,有的朝代甚至被外祖所灭。为了安抚外族,稳定国家,和亲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与外族和亲,维护边境稳定。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和亲数量14位,唐朝19位,宋朝15位,元朝38位,清朝时竟达70位,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对外和亲的朝代。按理说,越强大的朝代,面临外敌的威胁越小,越不需要和亲,而事实并非如此,就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元朝,居然也有38位,真有点匪夷所思。

总之,从汉朝开始,和亲成为一种处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关系的政治联姻策略,之后历代多有沿用,外嫁异族的公主们背井离乡,或多或少都带有悲剧色彩,对于她们本人而言,远离故土,嫁到一个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与自己家园有很大差异,甚至是野蛮落后的地域时,有时将会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和亲制度体现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致使女性作为男性附属以及成为权利交易中的“商品”角色。不过,和亲作为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在减少战争,发展生产,平定叛乱,恢复社会秩序,加强民族融合,发展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友好关系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文成公主和亲王昭君
邓国精
浅谈笙协奏曲《文成公主》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
西北民族大学原创歌剧《文成公主》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松赞干布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