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荣
[摘 要]建设好一所真正精神意义上的校园,是每位校长的永恒追求。文化氤氲,数代传承,用文化的眼光看待校园,用文化的气息滋养校园,用文化的生态发展校园,新时代的校园就会焕发无限的教育力量。
[关键词]文化氤氲;文化的眼光;文化的气息;文化的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91-02
历史接力棒传递到手中,每一位校长都会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引领学校发展,会成为每一位校长最难解、甚至无解的命题。当我们的校园又一次面临发展困境,我们再度审视校园,追问校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氤氲乃校园建设之根本。
一、用文化的眼光看待校园
1.知识与文化
文化与知识密切相关,区别也显而易见。知识和文化有很大的差别。知识可以直接使用,可以为人们提供对某件未知事情做出正确判断的理论。文化是一种骨髓中深入的烙印。知识构成文化,文化又是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知识的人,实质是工匠,知识工匠而已。有人说“知识没有国界”,而文化的国界是很明显的。知识可以学习,文化却只能靠时间来填补。明白了这一点,对校园建设,我们就会渐渐用文化去武装她。每一位校长都是校园的过客。因此,做好校园文化的承前启后才是每一任校长应有之要义。
2.工作与文化
教师的工作,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职业。他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教师流露出的人生态度及修养,时时给学生以影响。然而,少数教师却不懂得这些,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的百姓。同事间不能友好相处,默契合作,甚至还相互拆台,有的还从不回避学生,给学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上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体现。
3.发展与文化
很多时候,学校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这所大船在行走的时候,换一个船长,就会重新进行修补或装修,甚至调整航向。这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文化立校,是办学之根本。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师的队伍建设、学生的活动开展,都要以文化这根线来贯穿。而且自成系统,不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经过一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学校一定会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用文化的气息滋养校园
1.固态的文化
校园一草一木皆可育人。因此,校园的固态文化必须精心打造。到过清华、北大的人,会对其校园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足见校园固态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当前校园建设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校长掌管建设下,缺乏文化的连贯性,使得校园建设文化气息得不到彰显,或者说没有实现文化特色彰显最大化。因此,对一所学校的建设,要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团队,要有教育专家参与,不能毫无规划,恣意破坏校园固态文化。
2.行走的方式
一位考取北大的学生到学校报到。他一个人在新生报到处,报名注册、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情急之下,他把行李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时过正午,他才想起托人照看的行李,一路狂奔找回去,只见烈日下(9月份的天气依然炎热)那位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着地上的行李。直到次日开学典礼,这位学生才发现,昨天帮他照看行李的老者,竟端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这就是北大的教师的行走方式,没有盛气凌人,没有高人一等。可正是这样,季羡林赢得了无数北大学子的敬重和仰慕。这也成了北大校园的一大文化印记。校园里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职工、学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方式,将长久影响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
3.流淌的精神
一所學校如果有了多年的文化积淀,一定会流淌着一种精神。2007年以来,在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的倡导下,我国已建成了300余所红军小学。这些学校都有红军走过的足迹,都有值得传颂的故事,都流淌着红军精神。但是如果没有建成红军小学,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很可能把这所学校的这种红色记忆给忽略或遗忘。红军小学的红色景观、红色文化成为学校最大的亮点。学生每天学习、生活徜徉其中,这种有型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力量是巨大的,他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标杆。红色文化永远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校园红色文化的挖掘,对于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军精神,无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样式。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作为红色资源的发现者、传承者,不断提升学生心灵的高度,让祖国红色文化这一独有的教育资源,在新的时空得到生长,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三、用文化的生态发展校园
1.让每一个师生找到自我生长的空间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学校应该是校园内所有成员生存、发展的地方。说到生态发展,我们不得不佩服那隐藏背后的自然之手。它让所有的生命各得其所。一所学校,校长就要做那只“自然之手”。校长要认真梳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以学校文化传承为抓手,让每一位教师在宽松的氛围中成长。唯有如此,才会有优秀的教师群体,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让校园处处折射出文化发展的印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位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若干年,理应在这所学校留下点文化的痕迹。古代孟母三迁,正是看到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校园环境的改造,要讲究思想性、艺术性、规范性、知识性以及文化的历史传承。为官一任,能否打造具有属于自己特有的精神文化,应成为校长的最大追求。90年代初,我们听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介绍,1955年,江苏省教育厅抽调一批优秀教师,集中到长江路小学搞教改,王兰名列其中。由于她工作认真,校长在学校拉起横幅:向王兰同志学习!这给了王兰前进的巨大动力。几十年后在长江路小学,建了一座古典中式的凉亭。此亭以“兰亭”命名,表达对在长江路小学工作60年王兰老师的崇敬和热爱。这种文化的一脉相承,多任校长的接力,使王兰成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印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当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3.让文化生态时时迸射出教育的力量
校园建设,以文化为魂。但是校园又不同于文化广场,不同于博物馆。她是莘莘学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校园文化生态的教育价值应摆在首位。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可成为教育的资源。景是文化之景,又是教育之景;人是文化之人,又是教育之人;事是文化之事,又是教育之事。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每天上演着无数不同的故事,如何从中撷取“教育”因子,则时时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我们只有把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立体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好了,才能彰显校园的教育魅力。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其丰富的内涵令人神往。校园文化氤氲,是先进文化对师生的感召力,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引领力,是触动孩子成长的推动力。让我们簇拥在文化的旗帜下,让新时代的校园焕发无限的力量!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