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颖
摘 要:伴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市場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私立医院规模的不断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影响着公立医院的地位,由于私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和价格上更具优势,这使得公立医院的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公立医院的发展受到严峻的调整。于此,公立医院应重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机制,努力打造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运行新机制。公立医院要获取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力,解决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重视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可以规范成本核算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获取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保障公立医院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情况、运转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便制定最优发展计划。下文就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立和完善进行探析。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探析
一、医疗保障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对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评价等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可以细化职能划分,强化岗位约束,加强审计监督,从系统、组织、人员三方面强化管控,可以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同时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可以促使财务信息在医院内各部门、科室间高效、低风险流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会计信息是公立医院进行财务分析,制定运营计划的重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为公立医院决策和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支持,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公立医院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对公立医院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对内控关键环节进行风险分析和防范,能够防患于未然,促使公立医院稳健运营,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为了强化内控效果,保障职能约束性,公立医院应重视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决策层面,要保障决策科学性,可以引入风险评估环节,公立医院在针对重大事项决策时应通过召开集体会议的方式进行集体决策,多方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以防范决策失误,给公立医院带来财务风险和运营管理风险。执行层面,公立医院可以实施归口责任制管理,明确内控关键点岗位人员的权责和职责,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以此强化岗位约束力。监督层面,可以成立单独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定期开展内部审查活动,及时披露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使内控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关键业务环节控制
1、预算业务环节内控
为强化内部控制效果,公立医院可以将预算管理与内控管理有机结合,在预算管理全环节融入内控思想,将医院各项活动纳入预算范畴。公立医院应重视预算编制审批环节控制,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上下结合、全员参与、逐级汇总”的原则,并执行“两上两下”基本流程;在公立医院预算委根据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下达本年度的预算控制总目标后,各业务科室要依据下达的预算总目标,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下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和目标,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编制完成提交预算委,由预算委对各业务科室的预算编制进行审核,并对预算进行平衡,提出预算控制数,再次由各业务科室根据预算控制数调整预算草案,形成预算方案,预算委审核无误后,将各业务科室的预算汇总形成总预算方案,提交预算委审核,并报院长审批,审核通过后下达批复预算。重视预算执行环节管控,公立医院预算已经下达,禁止随意调整,各科室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执行预算,特殊情况需要追加预算,也应执行预算追加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增加预算。应实行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各业务科室第一负责人要定期向预算委汇报预算执行进度和效果,以便管理层实时掌握医院预算执行情况。
2、加强收支环节内控
收支业务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应重视对收支业务梳理进行优化。收入业务控制,对于公立医院的收入应统一纳入财务科,进行集中核算,统一管理,其他科室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原因任何事项私自截留,也不能私设“小金库”;对于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应严格遵循相关物价标准和政策要求,所有收费票据必须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监制。此外,公立医院应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对关键岗位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如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收支登记、稽核等工作;公立医院可以开设网上银行账户,并根据不同的授权权限进行审核,要求资金业务处理应至少由两人以上负责;医院的出纳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要根据相关凭证处理收入业务,并做好日记账,应做到日清月结,可以定期组织核查,确保账实一致。支出业务控制,公立医院业务支出必须执行“一支笔”审批,科室具有支出需求时,应先提出支出申请,报业务科室负责人对支出进行审核,科室负责人结合本部门业务计划对支出款项进行分析,确保其满足业务需求;对于业务支出必须遵循预算原则和要求,禁止无预算支出和超预算支出,以免造成资金浪费。此外,公立医院应进一步规范支出审批,支出费用要与所履行的职责、工作任务等相匹配,以避免无效支出。
(三)完善内审监督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公立医院可以设立单独的审计委,由其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定期对医院内部控制效果、内控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估。一方面,要注意对关键控制环节加强审查,如要重视对资金流动环节的审查监督,公立医院的资金流量、流动规模相对较大,一旦资金管控不足,就较易引发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应重视做好日常审计工作,将审计监督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来开展,事前做好风险预测评估,事中重视过程控制,确保经营活动规范性,事后做好总结反馈,以确保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为内控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四)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公立医院应重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在内部设立风险评估小组,对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医疗风险、技术风险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定期通过召开例会的方式,对医院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讨论,以便提前制定风险防范计划,避免风险防范滞后性。通过定期组织风险例会,可以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公立医院还应建立风险预警和报告系统,通过设置能够反映公立医院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医疗建设水平等方面的指标,并将其作为风险预警指标,设置风险警戒值,建立风险分析模型或者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公立医院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关键业务等进行全流程风险分析,当预测达到风险警戒值时,系统发出预警,从事前阶段防范风险的发生。
(五)重视加强内控有效性评价
内控评价可以对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内控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内控有效性评价可以及时披露内部控制各环节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在内控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从管理层面,要考虑是否有独立的内控部门,是否成立风险评估小组,是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是否建立追踪问效制度,是否对关键岗位实现轮岗制,是否对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从业务层面,要考虑是否实行收入归口管理,是否设计规范的审批程序,是否在资产购置时进行可行性和效益性分析,是否定期盘点,是否制定明确的药品、耗材的领用审批权限等。公立医院通过加强内控有效性评价,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管理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和约束的管理工具,公立医院重视优化内控体系,可以发挥“屏障”作用,帮助公立医院防范和抵御风险,提升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公立医院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如何以最少的医疗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既能够减少无效成本投入,也能够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使医院实现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宋春玲.试析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完善[J].经贸实践,2019, 243(01):295-296.
[2]徐莉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02):211-212.
[3]乔石.试论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师, 2018, No.353(0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