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在传承红船精神中彪炳史册

2020-07-29 12:30孙培俊赵莉苹
党史文汇 2020年7期
关键词:太行山红船八路军

孙培俊 赵莉苹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让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2005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高度概括了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并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巍峨高耸,地势险要,自古为兵要之地。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主战场,八路军和当地人民并肩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英勇作战,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太行精神。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观“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展览时指出,太行精神所展现的就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2009年5月2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瞻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对太行精神作出全新的诠释和解读,“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并指出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太行精神。

红船精神和太行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形成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为完成不同的历史使命而形成的,二者都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船精神是太行精神之源,而太行精神是对红船精神的传承发扬。

太行精神体现了红船精神所蕴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在4个月内沦陷。之后,日本便将华北地区作为其侵华的下一个目标。而山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七七事变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提出“武装保卫平津华北”的口号,将山西确立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利用太行山之地势,建立敌后根据地,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担当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重任。从此,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和太行人民在太行山上团结奋战,不屈不挠,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8年的全民抗战、3年的解放战争,太行山经历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通过平汉路破袭战牵制了日军南下,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发动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利用上党战役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不仅沉重打击了阎锡山,而且有力配合了国共和平谈判,获得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的高度评价;邯郸战役则是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为粉碎蒋介石的内战阴谋起到重要作用……无数次的战争,数万人的牺牲,最终实现了太行全境的解放。这一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太行人民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这信念也正是在共产党成立之时,牢牢铸刻在每个共产党人心中的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也铸就了革命战争中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钢铁长城。

太行精神体现了红船精神所彰显的创新精神

从1937年到1949年的太行革命斗争过程中,太行军民开创了许多适合太行区的战争与生产运动模式。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在太行山上要进行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

例如,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游击战便是太行区军民采用最普遍的作战形式。他们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基础,利用太行山山岳环绕、沟壑纵横的险要地势,凭借惊人的胆量和无限的智慧,创造了伏击战、麻雀战、地雷战、围困战、联防战、窑洞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多种灵活独特的战法,扭转了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多次粉碎日本侵略者的 “扫荡” “蚕食”,多次创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在抗日战争史上书写光辉的一页。电视剧《太行山上》就讲述了1937年发生在山西平定县七亘村的一场著名伏击战——七亘村伏击战。在这场战役中,刘伯承将军改变传统的“兵不重伏”的用兵原则,利用该村路窄谷深的地形,两次在这里伏击日军,都获得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被英国军事家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太行精神体现了红船精神所包含的奋斗精神

抗日战争中,太行根据地一直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尤其是1941年,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之1942年和1943年太行根据地接连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奇缺,民不聊生。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吓倒太行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在与天地争、与敌人斗的过程中铸就了太行儿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在太行根据地最困难时期,党领导开展了“不能饿死一个人”的自救、互济、救灾渡荒与发展生产紧密结合的大生产运动。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大力组织当地农民打井挖池,开渠修滩、修坝,为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水利设施条件;组织妇女开展纺织运动,根据地的棉布棉线得以自给自足。鉴于当时没有先进的灭蝗工具和技术,面对蝗虫灾害,只能靠人力捕杀。广大军民积极地参加剿蝗战斗,在1944年2月到8月连续7个月的剿蝗大战中,太行区各地共出动人工756万多个,八路军共出动人工7万多个,有力地剿灭了蝗虫,成为根据地军民在抗战中创造的一大奇迹。解决困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太行区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抢种补种”运动和“大种”运动。旱灾出现时,太行区军民组成挑水运水队,抢救快要枯死的庄稼;雨量增大时,又集中人力、畜力投入到抢种庄稼、蔬菜的运动之中;粮食短缺时,便开展互济运动和节约运动,许多领导干部主动减少个人口粮,并拿出部分津贴资助灾民,部队把每天节约下的粮食拿来救济灾民。太行军区部队官兵拿起枪就是战士,放下枪就成了百姓,军民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军民同心奋斗画卷。

太行精神体现了红船精神所展现的奉献精神

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太行军民身上展现出伟大的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真实体现。无论是八路军将领,还是普通战士,或是平凡的百姓,都有力地书写了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

说起奉献,大家会想到在太行山上献身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前往华北抗日前线,参与指挥百团大战,亲自指挥黄崖洞保卫战,取得多次胜利,成功粉碎敌人的大 “扫荡”。在战胜自然灾害的困难中,左权身体力行,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建立了鱼水之情。可惜在1942年5月,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前敌指挥部突围转移时,被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叶成焕,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七十二团团长,刘伯承麾下的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多次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在1938年4月伏击敌人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英勇牺牲,年仅24岁。在抗日战争中,除了为革命献身的将领、战士之外,血染太行的还有众多民兵、妇女、儿童……

说起无私,大家会即刻想到那首熟悉的歌曲《在太行山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成为部队的主要兵源。太行山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动人故事:武乡县农民李改花在两个儿子牺牲后,又将小儿子送上了战场;阳城县马寨村马孟英老人动员自己的7个亲人参了军;阳城县血泉岭结婚3天的新媳妇吕小香送自己的新郎报名参军;五台山的僧人也组成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他们喊出“出家不出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口号……无私精神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说起忘我,发生在太行山上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在物资匮乏时期,太行军民军爱民,民拥军,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敌人的酷刑面前,严守秘密,毫不屈服;在大“扫荡”时期,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养育八路军的儿女,“太行奶娘”便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挫折与危殆的环境下形成的,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在鲜血与炮火的洗礼中孕育的。红船精神是太行精神的源头,太行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应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与太行精神,让伟大精神继续鼓舞和激励我们攻坚克難,砥砺前行。

(责编 申世杰)

猜你喜欢
太行山红船八路军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