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锦 王兴倩
青川县积极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念好“山”字经,做细“林”文章,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有效推进林业工作高效发展,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为筑牢嘉陵江上游绿色屏障探索出了生态富民之路。
下足“造绿”绣花功夫,抓好“护绿”精准提升。青川县森林面积355万亩,森林蓄积20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3.77%。全县以生态建设为统领,狠抓精准落地,突破生态建设瓶颈。一是退耕还林绿荒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3万亩,兑现资金6.1亿元。二是经济林营造富百姓。以木本油料为支柱产业,营造以核桃、油橄榄、山桐子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42万亩。三是庭院经济助农增收。支持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周边田坎、坡脚地带等区域,发展特色林产业,累计发展特色林产业田坎庭院600个2.2万亩,带动每户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2400元。四是义务植树造绿树典范。坚持一个乡镇建立一块不少于45亩的示范林,带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年尽职尽责率达到95%。五是立体林业造绿调结构。采取“间种套种”“种养循环”模式,引导村民在适宜的林间适当发展果蔬、中药材等林下产业,支持业主和农户发展林下跑山鸡、跑山猪等以及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特色养殖业。近年来,累计发展立体林业6万亩,林产业空间利用率提升6个百分点,种养循环覆盖面达到60%。
读透“防绿”资源,熟背“严绿”保护。读透“防绿”资源。一是提升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巩固和完善乡镇半专业扑火队建设;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带、防火通道、森林消防水池、扑火物资储备库等建设。按“定人员、定区域、定时间”机制,从县、乡、村三级入手密织防火经纬网。二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防治理体系建设。做好森林病虫害预警监测机制,特别针对全县易发高发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治理,做到“报早”“治了”,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药品免费发放,将病虫害消灭于萌芽状态。三是建立网格化巡山护林体系。用好“护林员”基础屏障作用,严把盗伐、滥伐关。截止目前共选聘生态护林员994名,平均每个乡镇达到49名,基本实现全县全域全覆盖。四是维护林区生态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及时对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开展防控防治,及时上报巡山护林过程中发现异常状况,并及时送检,目前尚未发现大规模动植物疫情情况。熟背“严绿”保护。一是严格规范森林资源使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建立严格的林地、森林红线管控机制。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禁无证采伐、乱砍滥伐,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审批手续,坚决防止各类建设项目违法侵占使用林地。二是严格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禁止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强化日常监管力度,严禁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严禁非法制售天网、铁夹等捕猎工具。三是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聚焦“山上”整治涉林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近年来,共查办涉林违法案件121起,其中:刑事案件立案29件,移送起诉20件,移送起诉20人;治安案件2起,处罚2人;收缴违法木材蓄积9.441立方米,猎枪22支,猎具11件,野生动植物2株,野生动物及其制品6只(头、件),罚款21.88万元,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余万元。
吃透内涵,“五面俱到”让林农尝到林间“甜”。在守住绿水青山同时,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一是以产业规划为抓手。突出“321”联动发展模式,即创新“3+X”林业发展模式,以油橄榄、核桃、山桐子三大特色林木为主导,同步发展银杏等各类生态经济林木,提升生态经济效益;突出荒地建园连片成林,建设林业庭院、立体林业集约经济,改善生态绿色环境。实现林区农户平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以生态产业扶贫为抓手。全县培育和引进企业,以油橄榄万亩示范园、核桃示范片、山桐子种植示范园、竹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成立了17家脱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923户,1146人,入社贫困户人均获得劳务收入2600元以上。三是以科技支撑为切入点。在造林绿化、种养过程中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将科技与林农收入直接挂钩,全县79个贫困村每村选派了1名林业技术人员,科技扶贫在线专家45人,每年开展培训20次,参加培训人员1000多人,通过科技扶贫带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元。四是以利益联结为切入点。建立起“业主定种苗、农民出土地、政府购服务、合作谋发展”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国土绿化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村或组为单位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林地入股、社会资金入股、能人技术入股、财政补助资金配股,投产后按股份进行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坚持一二三产业全链条融合推进。持续拓展林农增收渠道,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6家龙头企业充分运用林业果实产品资源,健全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链条。实施森林休闲、花卉观赏、林果采摘等产旅融合项目60个,建成4A级景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围绕“水山”旅游文化,打造生态“林家乐”120户,基本构建“以全域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年均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聚焦“扶贫+旅游+互联网”,吸引近30家林产品经销商和大型商超签约订单40笔2.4亿元。全县林特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11亿元,其中网销额突破6亿元。
着色“全域山水画”,巩固“天然大氧吧”。一是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切实促进林产品加工提质增效。推进精准扶贫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林业专合社等建设,转型康养,挖掘森林生态价值,促进森林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努力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推动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打造森林养生、森林体验、户外运动、休养疗养、养老、康复、生态宣教、森林步道等森林康养优势项目,积极构建类型丰富的森林康养基地体系,以引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推动自然教育基地、官帽山休闲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为青川绿水青山添彩色,为“氧吧”增活力。共建成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5家,森林人家21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森林小镇1个,省级熊猫生态小镇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