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彧姣 何春来 许哲 李志民 李筱姝 王琪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疫情肆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作为收治2019-nCoV感染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处在疫情的最前线。医院既承担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和疑似患者的任务,同时要保证医院日常的医疗服务工作,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科室,是此次抗击新冠战役的排头兵,肩负着疫情防控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重任。
急诊患者具有无法预料、不可限制、需要紧急处置的特点,面对2019-nCoV感染的复杂性和未知性,给疫情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无形中增加了急诊工作的感染风险[1]。怎样做到既抓好疫情防控,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聚集感染,保证全体医护及相关人员的零感染,又抓好急危重患者的救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摆着面前不可回避、必须面对并要想办法解决的难题。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急诊科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相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为急诊科打造了以整体部署、培训演练、区域划分、人员管理、科学消杀、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的“全方位防控急诊模式”。
2019年12月31日,看到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当前武汉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医院领导们以专业的敏锐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此次事态的特殊性,立即对院内的重点科室进行院感防护的部署。鉴于面临元旦小长假期间,急诊科就诊患者多,人员易发生拥挤聚集,医疗救治工作繁重,院领导在当天亲自到急诊科进行部署,督促指导科室的防控工作,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诊患者、查房、抢救患者时必须戴帽子、口罩、手套,并保证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严格执行急诊的预检分诊工作,对急诊患者分级分类筛查有序救治;为发热患者发放口罩并引导患者到发热门诊进行就诊筛查;对于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不明原因肺炎的患者,按照医院制定的相关制度预案及时上报;在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做好与患者的解释沟通工作;要求在重点科室区域工作的保安、保洁,同样必须戴上口罩。在本次疫情的初期,2019-nCoV感染尚未形成明显规模之时,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升级防控、全员全方位防控打下坚实的基础[2]。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随着疫情的发展,事态变得愈发严重[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断调整颁发的诊疗方案和相关防护指南,每次有新的诊疗方案、防控方案颁布,医院立即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学习领会和落实。急诊科根据医院感控科下发的穿脱防护用品、终末消毒、患者转运等规范化的流程文件与培训考核标准组织现场示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并进行演练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再次培训,直至考核达标,保证每名一线人员按照规范的标准做好防护。
从2019年12月开始,急诊科及时从一级防护升级为二级防护,在实施救治气道开放、应用有创呼吸机和急性创伤患者抢救等风险操作时,防护级别升级为三级防护[4]。急诊抢救室配备有创呼吸机3台,无创呼吸机2台,高流量氧疗仪器2台,可视喉镜1台。截止2020年3月抢救危重患者50余例,其中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15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者6例,重症创伤患者10例。科学防控,万众一心,以最专业的知识、最优良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战役”。感染防控流程见图1~2。
图1 急诊抢救室感染防控流程
图2 急诊创伤处置室感染防控流程
为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和聚集感染的发生,急诊科对科室的全区域进行“三区两通道”的设置,即详细划分了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规定了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在相应位置设置清晰的标识;对全院医务人员进入急诊科污染区与进入清洁区进行双通道路径管理,严禁无关人员及污染物品进入清洁区。布局图见图3。
图3 头沟区医院急诊布局图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因地制宜重新调整急诊房间床位布局。急诊科承担着全院输液的工作,疫情前,所有的输液患者均集中在输液大厅。疫情期间,为最大可能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对在急诊输液治疗的患者进行分区治疗,即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输液大厅输液,其余非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留观室输液治疗。
设立独立的隔离抢救室,用于紧急救治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发热或伴有呼吸道症状的危重可疑患者,在严密防护的同时,做到抢救生命为第一要素。
为防止漏诊、误诊,急诊科在原有三级医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定时按照最新版诊疗方案对疫情期间急诊科诊疗患者展开回顾性调查,筛排可疑患者,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为有效控制院内病区交叉感染、聚集感染发生,医院对疫情期间需要收入院的患者进行严格的筛查把关,同时为防止因此造成现患者滞留急诊科的现象发生,医院及时建立急诊过渡病房。过渡病房配备床位15张,医务人员24人,抢救、监护设备与消杀仪器用品一应俱全,过渡病房作为急诊住院留观区的延伸,保证了有效防控下,进一步提升了急诊科接诊能力,保证危重患者救治治疗,满足了患者医疗救治的需求。
严格实行三级分诊制度,即急诊入口处体温监测、急诊分诊处流行病学史排查与个人资料存档、急诊诊室一人一诊隔离就诊,严防2019-nCoV患者输入及扩散[5]。见图4~5。
图4 急诊检诊(预检)分诊流程
对于到急诊就诊的症状不典型的可疑患者,值班医师立即启动紧急应急预案,将患者就地隔离,请医院“新冠”值班专家给予会诊。如有必要,值班专家可申请医院“新冠”专家组进行联合会诊,尽快、尽早对可疑患者进行确诊。
到急诊科会诊的医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需和本科工作人员统一从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由清洁通道进入急诊诊疗区域、会诊完成后从污染通道摘脱防护用品实施消毒后方可离开。
为切实落实政府及医院疫情管控的要求,无论是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急诊区域的保洁人员、保安、护工还是急诊患者、陪护家属,都需要进行严格管理:测量体温2次/d,排查流行病学史;对于急诊医护人员离院后再归院的进行行踪及密切接触者监测跟踪,并签署确认书,真正做到全员、全时段防控管理。
图5 急诊检诊(预检)分诊医务人员着装流程
按照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防护指南与诊疗方案[6-7],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消毒工作制度与流程,正确执行手部卫生及每日的消毒工作。在防护用资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对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护目镜、医用帽、防护手套等用品实施专人管理。每班每人按时定量发放,做到科学防护且绝不浪费物资。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院内消杀制度执行,每天每个时间段的消毒制度落实决不能浮于形式。消毒液的配置、空气、地面、物表、医务人员用品等消毒,急诊科都按照每天每班不同的值班人员进行了细化安排。此类工作虽然繁琐,但分工明确,并责任到人,落实到具体时间,所以都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
对生活区的管理上也要做到了每天不少于1次的消杀及工作人员分时、分区就餐制度,最大程度的做好自身防护,无死角防控,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在急诊就诊的患者,面对紧张的疫情大环境和医护人员升级的防控措施等,难免会感到焦虑、恐惧,因此,必须加强患者与家属的人文关怀,关注心理,落实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8]。
利用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发布传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识,指导大众科学面对疫情。疫情期间在医院公众号发布2019-nCoV科普文章共计53篇,点击量破万。为急诊就诊患者印发宣传单,内容包括2019-nCoV和感冒与流感区别、2019-nCoV的社区防控、就诊注意事项、个人防护等,宣教人次千余人。医护人员会亲自指导患者正确洗手、佩戴口罩,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加强营养,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告知患者及家属,分区救治与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与家属的就诊安全,使患者与家属安心、放心,更好地配合治疗,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人心齐,泰山移。疫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战场,疫情期间急诊科响应医院号召,全员停休备战。截至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晚8点,全科50名工作人员100%返岗,在科主任带领下向医院积极请战。急诊科在抽调2名主任进入“新冠”专家组、3名医师进入病房治疗组、1名医师进入隔离病房支援的前提下,其他医护还要继续承担急诊科正常的诊疗工作,急诊科全员停休,主动加班,积极应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急诊人“一直在线”的毅然坚守,彰显着“润心服务再升级,急诊人员在努力”的服务理念,门头沟区医院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与兄弟科室同协作,坚守疫情一线,共克时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坚持公立医院职责,医院通过对急诊科制定精细化、联防联控、应急管理措施,打造“全方位防控急诊模式”,有效调动全院人力、设备、物资等资源,全员参与联防联控,避免漏诊和误诊,确保每位急危重患者得到正常的救治,保证了全院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了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和聚集感染的发生。从2019年12月31日2019-nCoV暴发到2020年3月31日截至发稿,急诊科共接诊患者6 476例,医院日常医疗服务里无1例患者感染,全院无1例交叉感染病例,全院共有900余名职工,没有1位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及后勤人员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