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丽 孟星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诸多因素中,房价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房地产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挤出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从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和长期经济增长。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业,是推动二、三产业良好融合互动的关键环节,在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知识溢出、规模经济、加剧竞争等作用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房价上涨又可以通过资金、成本、人力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途径发挥反向调节作用。
有关房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研究众多,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存在何种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路径两方面进行探究。从影响方向上看,学者对房价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尚未有定论。从影响路径上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房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劳动力、资金和创新三方面。
从劳动力角度来看,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房价具有增加劳动力流动性的作用。劳动力存在技能异质性,可简单地分为普通劳动力、高技能人才这两类。房价上涨会带来劳动力生活成本的增加,而不同类型劳动力的收入差异使其对房价上涨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普通劳动力收入较低,一旦生活成本上涨幅度超出其支付意愿,普通劳动力就会选择离开房价上涨的区域。因此,房价上涨会带来普通劳动力的流出和高技能人才的集聚,从而带来区域内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同时,企业类型与所需劳动力质量息息相关,通常而言,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度较低,故多以普通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而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则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迁移,迫使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区域外扩散。因此,房价上涨能够优化城市中劳动力供给结构,促使低附加值产业迁出和高附加值产业迁入,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但当房价过快上涨时,居住成本大幅增加也会给高技能人才带来较大的负效应,迫使高技能人才流出,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资金角度来看,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拉动效应和挤出效应,而资金在房地产业和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配置变化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资产泡沫理论中的流动性效应,资产价值的提升可以增强企业的抵押负债能力,从而缓解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规模。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或增加用于人员培训和设备更新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率。二是资金在不同产业的配置。银行持有的信贷抵押品价值增加会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强对高收益、高风险产业的投资倾向。但当房价上涨过快时,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会诱使金融业或其他产业的资金倾向于流入回报率更高的房地产行业,其他产业的投资资金被挤出,从而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制约产业结构升级。
从创新角度来看,房价上涨能够通过影响企业创新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房价的上涨,一方面可能会改变企业家的投资倾向——房价上涨会推高房地产项目收益率,相比房地产项目,创新项目虽收益率高,但成果产出率较低、周期长,因此企业家更加倾向于房地产项目投资,从而减弱对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意愿,继而会相应地降低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妨碍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创新行为——创新人才受到房价上涨带来的购房压力的影响,降低对创新项目的风险容忍度,倾向于开发风险较低的创新项目,从而降低创新的质量。
因此,总体来看,房价上涨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房价水平较低时,房价上涨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房价水平较高时,房价上涨反而会抑制产业结构的升级。
目前学界有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其通过集聚效应提高生产率、推动技术进步、加强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等,实现经济的质变和量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上,多数学者认为集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外部性角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主要涉及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拥挤效应四个方面。
1.知识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技术、知识、人力等方面的共享,为企业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同时也加强企业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快速转移,而劳动力对于隐性知识的吸收和利用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集聚可以通过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集聚区域内同行业的合作创新、不同行业的协作创新以及通过纵向产业关联形成创新这三种创新方式都有利于催生产业间的技术或服务创新。产业集聚能够带来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从而形成知识技术溢出效应,通过集聚区域内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有助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规模经济效应。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大量集聚,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知识信息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其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有利于集聚区域内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地理位置的临近性可以增进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了解和联系,短距离的频繁交流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融资前的逆向选择和之后的道德风险,从而为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集聚区域内的非金融企业,可以通过融资渠道的扩大和融资成本的降低获取更多的生产资金,从而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此外,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动态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可以带来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效应的产生,通过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增强规模经济效应。
3.竞争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意味着该区域企业数量的增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加剧从事相同或相似业务的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促使企业通过创新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竞争效应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服务价格竞争和服务差异化竞争。无论是降低服务价格还是形成差异化服务,都会迫使企业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从而提高生产率。否则,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将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被市场所淘汰。
4.拥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际上受到集聚规模的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也会产生拥挤效应,而这种效应主要源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创新的惰性。从资源角度来看,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来的企业对稀缺资源需求的增加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不匹配会抬高资源的价格,导致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生产成本,从而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资源供给的不均衡可能导致部分资源集聚过度,降低资源利用率,这实质上也会抑制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企业而言,资源供给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的不均衡上,而行业和企业性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差异,易导致高生产率、高风险的行业缺乏资金,而低生产率、低风险的行业资金冗余,从而抑制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的过度集聚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原因在于集聚区域内知识和技术的低成本扩散可以使得企业容易实现模仿创新,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对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而言,创新的利润受到影响,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这种创新的拥挤效应会扭曲整个集聚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意愿,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当集聚水平较低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能够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促进作用,而集聚水平较高时,集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反而会抑制产业结构的升级。
所谓房价上涨的调节作用是指,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房价上涨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小受到房价上涨的影响。如前所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分为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拥挤效应四个方面。而房价上涨可以从资金、成本、人力资本和资源配置角度对前述效应产生影响。
1.资金途径。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原因,而地理距离的增加会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如前所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构建金融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共享帮助金融机构快速掌握有效信息,加强对不同产业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的识别,从而为集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然而,房价上涨会影响金融机构对不同经济部门的资金配置,降低金融机构给集聚区域内企业融资的意愿和额度。资金规模的缩减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因此,房价上涨会通过资金途径影响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从而产生反向调节作用。
2.成本途径。集聚区域通过市场竞争可以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的作用,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创新力度,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然而房价上涨会挤出企业创新资金,减弱竞争效应带来的创新激励,从而不利于竞争效应的发挥,形成反向调节。原因在于房价的上涨会直接推动劳动力居住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而高质量劳动力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企业会提高劳动力工资以减少劳动力的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的企业资金规模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会挤出企业研发资金,企业创新效率随之下降,从而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3.人力资本途径。从要素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内化于劳动力之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带来人力资本“质”的提升和“量”的积累,从而有助于企业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然而房价的上涨会通过劳动力行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过程中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抑制知识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反向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从“质”的角度看,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来源于劳动力之间的交流学习,而劳动力的主动学习则是更新集聚区域内知识的重要方式。当房价上涨时,劳动力居住成本的提高一方面会挤出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投入,另一方面则会加剧薪水对于劳动力职业选择的影响,提高劳动力离职的频率,使得企业丧失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动力,从而减少人力资本培训投入,不利于集聚区域内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从“量”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动态积累的效果,高人力资本水平往往能够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促使人力资本进一步积累。集聚区域外劳动力的流动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生活成本提升对劳动力总效用的影响。如前所述,当房价上涨使得生活成本提升带来的负效用超过了人力资本积累带来的正效用时,就会减弱高技能人才进入集聚区域内的倾向,从而阻断人力资本循环积累的途径。
4.资源配置途径。如前文所述,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使得争夺资源企业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房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原因在于,当房价上涨时,低效率企业会因经营成本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赢利水平,而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是获取银行贷款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房价上涨会使得低效率企业面临较严重的融资约束窘境,从而制约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最终导致低效率企业慢慢流出集聚区域或倒闭。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房价的上涨实质上会加速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向集聚区域内高效率企业配置,并通过这种“优胜劣汰”减少集聚区域内的企业,缓解集聚产生的拥挤效应,从而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因此,总体来看,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房价上涨可以通过资金、成本、人力资本和资源配置途径发挥反向调节作用。
通过前述理论分析,以下将从房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两者关系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或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促进其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在中西部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对产业进行投资以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社会资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渠道。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每年都会将一笔资金作为贷款担保,以保证美国铁路部门能够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比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能产生现金流的行业,可以在政府的许可下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资。
2.加强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较高,充足的人力资源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泉,因此需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应重视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法律、金融等行业的人才培养;注重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大学、研究所、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重视职业培训,如韩国政府针对企业的职业培训制定法律,要求500人以上大企业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高素质人才制定优越的激励条件,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加强平台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有效地帮助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平台建设,加速服务模式的创新,打破地理空间的阻碍,通过网络平台发挥集聚效应。产业化的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促成多行业的共同协作发展,加强合作关系,比如科学研究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新工艺、新技术,促进其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业可为其提供运输服务,通过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可以摆脱地理因素的限制,有些服务如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远程合作。以美国曼哈顿产业集聚为例,它不是专业化的集聚中心,而是以多个关键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与核心企业构成产业链上下游或进行横向合作。
4.制定差异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政策。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应按照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建立个性化的、以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为主导的集聚区域,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中西部地区,政府可以继续通过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方式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然而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来鼓励当地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作出相关政策的调整,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5.稳定房价,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虽然从理论分析中可知,房价上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但也同时涉及民生问题,因此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应过多依赖于房价,同时也要防止房价的过快上涨对高端产业产生的挤出效应。因此,应稳定房价,既要合理看待房价通过市场扩散机制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又要避免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对稳定房价具有重要作用,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应先健全基础性制度:继续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目前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仍在试点之中,全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能够建立多元化的土地供给制度,增加土地供给的数量,有利于房价的稳定;继续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尤其是支持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的发展以加大租赁房供应,同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于住房买卖市场,通过政策鼓励开发商对中小户型商品住房加大供给,使住房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还需要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6.减少房价上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负面影响。为削弱房价上涨带来的负向调节效应,应从房价调节效应的影响路径出发,基于人力资本、成本、资金途径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在生产性服务业发挥集聚效应过程中房价上涨的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人才住房保障力度,解决人才居住问题,避免高房价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相关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刺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加大商品房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租售补”相结合的方式为尚无购房能力的人才提供安居保障。积极推进人才公寓的建设,尤其是通过税收优惠、增加土地容积率等相关政策鼓励集聚区自建人才公寓,并向人才提供房屋租购优惠。同时还可以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减轻人才的居住负担。
其次,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减轻房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增强企业创新意愿。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减少行政性收费和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鼓励企业通过管理创新、节能节材等方式降低成本,从而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可以降低房价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
最后,应减少房地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联互动,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一,要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实体经济部门,提高金融业的资金配置效率,引导资金配置倾向于生产率更高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行业。第二,加强对企业信贷资金的市场监管,避免企业在低成本获取资金后大量用于获利更快的房地产项目,而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第三,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提高实体经济部门的利润率,引导社会资本“脱需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