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作家的代表,周嘉宁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虽然她说自己在30岁之前都在“玩”)。10余年的时间里,她出版的作品已有长长一串——《女妖的眼睛》《陶城里的武士四四》、《夏天在倒塌》《往南方岁月去》《天空晴朗晴朗》《流浪歌手的情人》《撒谎精的时光宝盒》《杜撰记》《最后一次忘记你》《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长篇小说《密林中》出版后,她希望自己的写作拥有更多纵深感,想通过翻译和写作短篇小说,来寻找通往全新层次的道路。
《密林中》写完后,我号称休息了一段时间,其实也没有真的休息,因为还在做翻译,继续写短篇,只不过因为内心把焦虑这件事情完全放下了,所以就显得像是在休息。我花费很多时间做一些收效甚微的事,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对知识的渴望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微妙变化。我知道接下来得花很多时间来陪伴这些变化——大概是认清了自身的局限,对失败也有了新的定义,失望变成了更巨大的东西,反倒也就接受下来。
我是个很幸运的人,这两年还是认识了一两个新朋友,能够称为人生中重要的朋友,而老朋友们也都还在,他们就像我的镜子,反射出各种奇妙的光,带给我重要的信念。尽管我变得非常不愿意出门,还是会强迫自己与他们交谈,度过很多毫无意义却非常愉快的时间。这两年我翻译了4本书,最近在翻译门罗的作品《我年轻时的朋友》。
写完《密林中》,我对写作有了新想法,不是内容上、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核心上的纵深感,我想通过写作探索更深的层次,想往上走。这就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知识积累。这段时间,突然间,觉得很多问题都想不明白了,于是又开始看很多大学时就应该读的经典。
人生的问题我觉得已经想得差不多了,但我想搞明白人和世界是如何互动的,外部世界又是怎样运转的。我是水瓶座,对这个世界,我没有不安,只有好奇。
30岁之前,我大部分时候都在玩,也不知道在玩什么。迷过拼图和乐高玩具,也花很多时间和朋友旅行、聊天,30岁后,我突然不想玩了,把玩具都收起来,也不打游戏了。那时突然有了一种紧迫感,也想试试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勤奋的人。《密林中》是非常认真写的一个长篇,还重写了两遍。我每部小说基本上都要重写,因为往往在快要写完的时候,才发现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了。
现在,我更想通过写作去解决问题,而非宣泄情感。之前有一本10年前采访过我的杂志在做10周年回顾,希望我能写一个主文说说这10年。如果我有很多情绪,这文章应该很好写,但我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现在不喜欢煽情,这对我来说特别难。其实,大部分人最初开始写作时都有情感驱动,以前我也热衷写博客什么的,后来就觉得这样的叙述越来越容易产生误解,太容易,也太轻松,渐渐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一个社会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急于表达,但这些观点都没有经过思考,是发泄式的产物。对写作情绪的控制,一开始是克制,而现在,我看事情的方式更客观了。我想要解决问题,感情上的东西不再对我有特别大的困扰,可能这就是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