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晶
内容摘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运营模式中同样存在着经营风险。因此,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保证企业良好运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管理者需要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起能够抵御风险的、完善的内部控制模式。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
1 引言
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做好内部风险调控工作极为重要。搭建起具有预测、防护作用的内部控制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经营风险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国有企业实现长远的良性发展。在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营中,降低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增加收益是首要任务。以下是对如何有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模式的思考。
2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体系架构
2.1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就是风险管理体系中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以分享管理作为基础平台,继而有效管控风险。其主要的理念是将两者统一起来,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此时,企业控制成为整个框架体系中一种为了实现管控风险的工具。两者的关系为:第一,风险管理需要以内部控制为基本导向。第二,内部控制需要以风险管理为基础。
2.2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内容
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重要文件的指示,国有企业需立足自身的实际经营环境状况,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出发,一步步打造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其框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内部控制、风险管控、风险管理报告、风险预警。这五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步步推进,即首先以国有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综合考虑风险目标的合理性,再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管控中完成流程管理、业务优化及风险管控策略活动。最后经过风险管理的最终评价,来判定制定的策略是否有效。若无效,则需要再从目标一环出发,审查目标合理性,以及改进调整内部控制体系;若有效,则通过一定的绩效考核对人员予以奖惩。
3 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上存在的具体问题
由于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前几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曾一度引发社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热议。双汇公司由于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虚假的检测程序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导致产品含有“瘦肉精”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市场亏损情况也曾出现在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交易风险大的订单在交易时需要经过公司上层高级管理人员的同意,但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需要上报的风险交易没有做好信息传递工作,导致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由此可以看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发展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内部控制构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国有企业之中,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并不重视风险管理内部体制的建设工作,认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风险评估便足够了。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管理,内部控制程序混乱,风险难以规避。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较为严格,但仍有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会计控制阶段,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其无法适应如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变化,也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3.2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系统缺失
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适用于自身的一套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同时也有适用于自身的一套风险评估方法,但对企业投资方面的细节关注却不太重视,部分国有企业投资方从项目流程的项目发掘期、调查期,一直到项目决策期都不会参与到整项流程中来,更加没有建立各种应对措施来应对其中可能的突发状况。在决策环节,决策机构仅凭前后的报告工作来做决定[1]。在没有稳定的环境分析情况下,其中的运营风险相当巨大,而带来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计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3.3 企业经营风险识别分类框架粗糙
国有企业市场经营范围广,涉及大量的商品交易、资金流转。这其中,国有企业定会面对来自不同方向的风险。正如上文提到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与中航油的亏损事件,同样是内部控制的缺失,但是一个来自产品检测的程序审查缺失,另一个却是内部人员的沟通管理问题。可见,为了有效地抑制风险情况的发生,需要细化风险识别的分类框架。
4 建设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模式的策略
4.1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良好的内部环境本身对于国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潜在影响。若想要建设并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认识,推进高层管理主体的参与必不可少。这是因为,高层管理者具有更大的权限,能够使资金主体充分地参加到整个经营的过程中来,不仅有利于发挥其监督作用,还有利于发挥其引导平衡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经营投资效率和目标确立等相关问题。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想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相对困难,仍受到内部审计及部门间的牵制。为了更好地实现风险管控,管理者可从业务的开展进行内部环境的重建,明确划分相关职权[2]。例如,在经营投资方面,可从立项的调查、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与分析、投资决策、投后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职能划分,起到预防内部风险的作用。
4.2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系统建设
内部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分为如下三步:
第一,加强对于过往风险的反思工作。对于企业以往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价。得到的原因分析与结果分析,有利于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解决。例如,当企业遇到资金周转等问题时,可以采用贷款等形式予以解决。
第二,加强对于当下风险的解决工作。国有企业需要及时加强自身在部分经营投资项目上的风险预测工作,对于已经存在的潜在风险一定要提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提前形成自我防护的机制,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出现。
第三,加强对于未来风险的预测重视性。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好当前风险的预测、保护工作,更要着眼于未来。此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员工的重视性来实现,唯有员工真正关心未来的经营风险,才可能去预测风险。具体措施为定期举行企业内部风险评估能力考核工作,同时将考核工作与员工的个人业绩相关联,以此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3]。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来进行未来风险预测。对于内部风险,小组要深入发掘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对于外部风险,小组要进行市场调研,预测分析制造业市场的走势,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从企业的内外进行风险的有效防范,促进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下发展。
4.3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风险识别细分
内部风险识别细分需要从管理现状出发,运用一定的调研、资料获取、访谈等形式来收集一手的管理制度信息并进行审阅。将其中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框架分类,从而统一企业员工对于风险的理解与认识,明确不同风险应当由不同的企业部门来承担责任。细分方向大致可分为:市场、投资、财务、运营、法律等方面。
5 结语
总而言之,國有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保证国有资产在经济洪流中的稳定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预测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路径。内控制度的构建需要一个缓慢而且复杂的过程,其中少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而正是措施的不断改进与体制的不断完善,造就了国有企业稳定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朱青.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时代金融,2018(30):169.
[2]韩春红.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9(6):180-181.
[3]王煜.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9(11):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