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睿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有了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对园林和绿化的保护管理也由此得到重视。沈阳市东陵公园位于沈阳市东郊,始建于1629年。园内古建筑众多,植物种类多样,因此园林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回溯东陵公园的管理历程,分析现在的园林及绿化管理特色,阐述了现代园林绿化管理优势所在,希望可以更好地帮助相关人员进行园林管理,让东陵公园能够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东陵公园;园林管理;建筑;绿化
1 沈阳市东陵公园
1.1 东陵公园特点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福陵,始建于1629年,1651年竣工。后以福陵为中心,将此陵墓扩建为公园,因位于沈阳市东郊故又被称为东陵公园。
东陵公园是一座极具纪念意义的古典型陵墓园林,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平面布局严谨有序,以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建筑规模宏大,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除建筑布局严谨庄重,历史意义重大外,园内的野生木本植物也相当丰富,极具科研价值。陈绍宽调查结果发现,东陵公园地理位置独特,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园内植物资源约有52科,115属,152种。这些植物是自然的选择,也充分展现了东陵公园景色的壮观,为建筑特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 东陵公园的管理历程
清朝时期,东陵被清朝首都盛京内各府管理。辛亥革命后,清逊帝溥仪专门为其设立“三陵守护衙门”,以守护三座陵墓即永陵、福陵、昭陵的安全及防护、修缮等工作。
1928年,辽宁省政府为跟随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后的新政策,下令将东陵开辟成公园,并由沈阳市政公所管理,以便日后可以效仿昭陵的对外开放管理方式。此时的市政公所设立管理员、助理员、雇员、夫役等各种职位,以保障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由于自清朝末期始,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东陵未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因此园内的各个建筑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1929年,在张学良将军的主张下,东陵公园才得以翻修和修葺,重现了它的独特风光。
1931年,东北政府由伪满洲国统治,东陵又被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接管,再此期间东陵并未得到维护和修理。国民党统治之后,不仅未对东陵进行修缮,反而大量砍伐园内树木,对其造成大面积破坏。直至全国解放,东陵公园才再次被修缮,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 管理方法
2.1 建筑的修缮和维护
沈阳市东陵公园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及文物保护的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对文物进行修缮。
2.2 植物养护管理
东陵公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做好植物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是保持历史精神和风貌的条件之一。植物养护管理包括灌水排水、修剪、施肥、防止树木受伤、加强病虫害治理等。
灌水排水是为了保證植物在生长期间得到足够的水分避免干旱且不会发生过涝致死现象。由于植物种类不同,所需水量不同,需要根据树木生长条件和吸水能力强弱进行不同程度的灌溉和排水。为防止出现水分过多,一般园内会采取明沟、暗沟等方式进行排水,能够及时将积水排出。
适当修剪树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还可以保证植物的形状和美观。同样,不同植物,修剪程度和时期均不相同。常规休眠树木一般采取在春秋季节修枝,若想修剪老枝,一般需要在开花后修剪。
建筑物在修缮和维护过程中,容易对植物造成伤害,因此需在施工期间对树木多加防护,避免植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园内植物数量众多,病虫害防治不仅需考虑防治效果还需考虑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所以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
3 建议
3.1 建设园林保护队伍
注重建筑和绿化双重保护。建设强有力的园林队伍,安排固定人员巡视,摸清园内建筑、植物等的特点,详细探究,保障园内建筑物的完整,随时维护,时刻监督,保证园内植物的茁壮生长和生物多样性。
3.2 加强宣传,呼吁游客和群众保护东陵公园的建筑及植物
东陵公园对外开放,往来游客较多,容易加重建筑老化速度、造成植物意外伤害等情况。因此,搞好宣传,加强对园内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呼吁游客及周边群众对园林的保护,减少人为采摘植物,防范人群意外伤害建筑物及植物等。
3.3 合理开发利用园内绿化
园内有丰富多样的植物,需全面了解植物种类及特性,对其合理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经济收益,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合理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做好保护防范工作,实现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