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
2020年下半年伊始,A股出现了罕见的快速上涨。短短6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连破5道整数关口,突破3400点,深成指站上13500点,两大指数上涨速率均创下2019年3月以来新高,中小板指、创业板指更是创出4年多以来的新高。
成交量方面,7月6日两市全天成交合计15661亿元,7月7日进一步提高到17398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北上资金更是连续多个交易日净流入超过130亿元。银行、保险、券商所代表的泛金融板块为领涨主力,煤炭、航空、有色等板块次之,其中中信证券、平安银行、中国人寿、中国银河等大市值公司強势涨停,整个市场呈现出罕见的“大象起舞”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全面牛市要开启了吗?
对此,市场讨论最多的无疑是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对于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松绑”。
7月3日,证金公司对《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转融通业务保证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转融通业务合同》有关条例进行修改,取消证券公司转融通业务保证金提取比例限制。简单来说就是证金公司更多释放了券商用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而缴纳的保证金,进而助推融资融券规模的增长。
方正证券表示,根据测算,此项政策将释放券商资本金规模约73亿元,两融业务规模预计将因此增加约363亿元,带动两融余额提升3%左右。虽然释放资金的量级对于券商整体规模而言并不高,对券商业绩的提振有限,但其中透露出了监管或在支持引导券商扩大两融业务规模的信号,同时两融业务作为信用类业务,其杠杆作用能起到放大市场情绪的作用,监管积极引导两融的发展也将对市场情绪的走向产生积极影响。
在市场东风之下,内资、外资也是被吹拂得“蠢蠢欲动”,仿佛都闻到了牛市的味道,纷纷吹响集结号。
首先是外资方面,从7月初开始市场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北上资金单日净流入量已经开始按“百亿元”计算。7月2日北上资金净流入171.15亿元,7月3日为131.94亿元,7月6日早盘更是快速突破百亿元大关。
一般来说,北上资金流入破百亿是一个较为标志的市场信号,因为市场更愿意相信拥有更丰富市场经验的外资的动向往往更具前瞻性和敏锐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北上资金单日流入“破百亿”容易引发国内资金的跟风。
当然,北上资金并非完全代表外资,其中也有部分是在香港注册的内地私募资金等,但资金的涌入也确实表达了市场的乐观态度。
另一方面,内资的动向也非常值得关注,具体体现为形形色色基金的扎堆发行以及市场的认购热度。
据Wind数据统计,7月6日行情启动的当周,有16只新基金陆续发行,单是7月6日就有10只产品密集上线,7月7日有4只,随后两个交易日也各有1只新产品发布。从基金分类看,偏股混合型基金是发行主力,共有9只新品。从规模上看,有7只基金公布了募集规模,基本在10亿~80亿份。
在新基金火热发行的同时,投资者的购买热情与之相得益彰,以至于一个新的名词被催生出来:半日光基。例如,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在开始募集发售后,短短半天时间内就遭遇了大批资金疯抢,一个上午的时间就销售了300亿元,搞得汇添富不得不紧急喊停。除此之外的其他基金大多数也都取得了半日百亿元的亮丽销售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证券报》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除了个人投资者和一般机构投资者外,近期有不少银行系资金也正借道权益基金入场。
不管是行情的火爆还是资金的热情均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表现,在此背景下一个必然的逻辑性问题顺势而生:“全面牛市要来了吗?”
对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机构人士。
“市场的赚钱效应的确吸引了一部分场外资金进来,但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下,讲全面牛市还是太早了,我个人没有这么乐观。今年的行情是由流动性宽松推升,随着货币政策边际收紧,进入到信用宽松阶段,我觉得拐点还是会来的,如果基本面没有跟上的话,行情可能很快就会结束。”一位深圳公募基金经理认为。
另外一位北京某上市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也表示:“我也不倾向于有全面牛市,但目前来看,关键看货币政策,如果进一步紧缩,压力会大一些。不过市场短期看不到太大的回撤风险,可能就是波动会大一些。”
此外,市场较高的风险偏好也并不掩盖A股存在的风险。
首先,近期市场面临解禁个股30余只,以最新收盘价计算,合计解禁市值超500亿元。其中有7只个股解禁市值在10亿元以上。
其次,科技类公司估值再创新高,风光无限的同时其风险也同步被放大。例如7月1日,浪潮信息一度跌停就和英特尔断供传闻有关,虽然最终被澄清,但是大跌的背后反映出了资金对于上市公司价值与价格匹配与否的质疑。
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是一大问题,市场对于成长股的预期很高,疫情影响之下,上半年的很多焦点公司业绩能否超预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反对不少公司而言,低于预期的概率却在提升。最后,公募基金抱团的白酒、医药估值已经偏高,甚至有泡沫化倾向。筹码的松动,可能会引发板块的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