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麒
近几年,肺结核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诊疗面临巨大挑战。结核病存在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药率高等特点,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引发结核病的主要病菌。而MTB的主要生存形式为MTB-L,它是结核病发展、复发、恶化及耐药的关键。有关研究指出,MTB-L在耐多药结核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大于55%,而在MTB呈阴性的肺结核病中,MTB-L的阳性率要大于25%。
目前,培养法是临床诊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培养法操作复杂,且诊断时间需要4~8周,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及时性。另外,MTB-L自身菌体有较高的渗透压,而普通的培养基主要为等渗溶液,在培养期间会造成MTB-L破裂溶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此,本文从MTB-L型的生物学特征、耐药性与临床致病等方面入手,概括MTB-L型在结核病诊疗中的应用。
(一)病发机制与流行病学
MTB呈隐性、慢性感染,不会产生外毒素,荚膜、蛋白质及脂质均为主要致病物质。MTB-L是MTB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毒性较弱,其致病性远不及MTB,不会对结核样造成病理伤害。MTB-L的耐药性极强,常见的抗结核药物会延长其在体内的存活时间。MTB-L存在于多个系统疾病中,在脑膜结核、结核病治疗归转及肿瘤中均有发现。在不同系统疾病中,呼吸系统的MTB-L分离率占首位。国外有文献指出,有超过60%的患者在疾病发病的不同时间段均分离出MTB-L。国内文献则指出,菌阴肺结核患者的MTB-L检出率约占30%。
(二)培养特征
MTB-L是一种专性需氧菌,MTB-L生长需要3%~5%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会在改良的罗氏等固体培养基、Middle brook 7H9液体培养基中生长。MTB-L的培养一般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或蔗糖,增强渗透压。国内临床培养基首选改良胰胨大豆蛋白胨琼脂(TSA-L),另外还有92-9TB-L液体培养基。相关学者指出,改良后的培养基,其MTB-L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TAS-L培养基,阳性所需时间短于改良TAS-L培养基。
(三)鉴定
在高渗培养基中的MTB-L具有生长沉淀、无动力、不黏附瓶壁等特点。根据细胞壁缺失程度,可将MTB-L划分为部分缺失型与完全缺失型。其中部分缺失型保留了抗酸染色特征,能恢复成MTB;完全缺失型的抗酸染色则为阴性,难以恢复成MTB。MTB-L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不规则、圆球形态,且与少量原菌共存;在电镜下,则呈现卵圆形、圆球形状,且表面粗糙。在固体培养基状态下,典型L型表现为煎蛋样,F型表现为丝状,G型表现为颗粒型。分子生物学保留了MTB-L的特异性引物基因序列,因此可檢测MTB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包括DNA指纹、基因芯片、DNA探针及PCR等。临床实验室检测可联合分子生物学与L型细菌性培养诊断,提高检测阳性率。
(一)耐药
L型细菌变异与细菌耐药有密切关联。研究指出,首次接受药物治疗无耐药性患者MTB-L阳性率显著低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同时随着耐药种类的增多,MTB-L的阳性率也不断提高。部分研究者从采集的2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肺组织标本中分离出致病组织的原病菌,并施行药敏感实验,经耐药率统计发现,分离出的109例MTB-L型菌株对一线、二线的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3.0%和48.2%。有学者对进行诱导的MTB-L菌株实行常见耐药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未发生突变,但药敏结果呈耐药,通过诱导的L型菌株有表型耐药,其中MTB高耐药率的原因主要是L型发生变异,这表明MTB-L基因突变与耐药也有密切关联。
(二)治疗
常见的抗结核药物中,对细胞壁产生作用的有异烟肼、乙硫异烟、环丝氨酸等药物耐药。对结核分枝杆菌代谢、蛋白质合成及RNA药物包括利福平、链霉素、氨基水杨酸以及卡那霉素等具有敏感性。根据MTB-L的药物敏感性特点,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必须严格把控L型形成,联合结核分枝杆菌L型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这对提高结核病的治愈、防止复发、减少复治有重要意义。
MTB-L与多种疾病均有密切关联。有文献指出,在结核病中MTB-L的检出率超过50%,临床需要将MTB-L检测纳入常规诊断疾病方案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结核病细菌学的诊断阳性率,还能帮助临床提高诊断与治疗的精确度。当下,对于MTB-L的致病原理还未有明确定义,其流行病学与临床分离阳性率的相关数据仍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