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是指以烧心、泛酸、呕吐、嗳气、便秘、腹泻、腹胀和早饱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病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形成主要与动力紊乱、免疫功能改变、黏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该病症在临床上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发病率高。在普通人群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个体伴有胃肠不适的经历。第二,疗效欠佳。因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众多,症状多样,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根治的药物与方法。第三,反复发作。功能性胃肠疾病经药物治疗后短期疗效较佳,但是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恐病心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鉴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上述特征,在严格按照医嘱积极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学会自我调理。
要自我调理功能性胃肠疾病,首先要清楚该病的发病根源,即胃肠功能紊乱。正常的胃肠功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简而言之即消化道通过有节奏的蠕动形成的机械作用、自我免疫保护作用、分泌多种内分泌物质的化学作用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实现消化和吸收食物,为人体组织器官开展活动提供能量。而胃肠道上述活动能否正常进行跟身体素质、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和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存在紧密联系,当上述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时便会引发功能性胃肠疾病。
对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而言,大多合并多种症状但是以某个症状为主,这些症状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个别患者可能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的根本是调理肠胃,要对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进行全面且同步的调整。患者要结合该病的发病根源针对性进行自我调理,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对功能性胃肠疾病进行调理,需要从心理、饮食、运动三个方面开展。
(一)心理调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遭受的精神应激因素也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率。个别患者因为心态不好,自暴自弃,这些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身体与心理的负担,影响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并改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的重要手段。患者不可过度担心,要相信当前的医疗水平,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自己将会康复。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了解一些疾病相关知识,在空余时间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免让自己处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加重病情。
(二)饮食调节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者食用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肠功能,从而引发胃肠不适,并且患有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患者自身消化功能有所下降,因此不合理的饮食会加重病情。为此,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需要积极调理饮食。
一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日常饮食中,患者应按时吃饭,餐与餐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可过短也不可过长;吃饭要细嚼慢咽,更好地促进唾液的分泌,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饮食不宜过饱,以七分饱为宜。二是少吃生冷食物。由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胃肠应变能力下降,吃大量的生冷食物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起腹痛、腹泻等,须少吃或者不吃。三是积极调整食谱。尽量少吃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小麦、玉米、豆类和牛奶等,由于这些食物在食用后只有少部分被人体吸收,剩余的大部分则是由大肠中的细菌代谢分解,产生较多气体,引起腹部不适。四是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患者应戒烟,烟叶中的化学成分会引起胃部血管收缩,对胃壁细胞血液供应造成影响,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患者应限制饮酒,少食辣椒、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加重病情。五是少吃油炸食物。油炸食物不容易被消化,会进一步加重患者消化道负担,食用过多会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血脂升高,影响健康。
此外,若患者伴有腹泻,需要少食用粗质蔬菜(如韭黄、韭菜、荠菜等)和水果,若患者便秘则可以多食用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从而缓解便秘。
(三)运动调节
在功能性胃肠疾病自我调节中,有规律的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应养成规律的生活和作息習惯,确保休息和睡眠充足。另外强健的体魄是健康的基础,患者还应该加强锻炼,经常到室外参与一些运动,通过运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与分泌。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身体现状选择适当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打太极拳或骑自行车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必要时,患者还可以自行进行按摩,在每日早、晚空腹状态下按摩腹部,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围绕肚脐顺时针按摩,每次按摩50次左右,以促进胃肠道运动。
功能性胃肠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与工作,由于该病容易复发,因此患者在积极遵医嘱用药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自我调节,从而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