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符蕊
内容摘要:在国际合作的大环境下,中泰合作日益频繁,两国关系密切。为了促进双方进一步了解,融洽合作,延续邦交,中泰合作开启了中国志愿者赴泰项目。笔者作为赴泰志愿者中的一员,从课堂的角度简析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的传播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泰国文化的反传播。本论文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以笔者所在的泰国东北部的学校——希望维塔亚堪学校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的分类标准介绍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及在此过程中泰国文化反传播的内容、对象、途径及效果。从小的视角真实地反映文化传播的情况,可以为后面的志愿者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经验。
关键词:泰国课堂 文化传播希望维塔亚堪学校
1.引言
为了促进两国人民进一步相互理解,巩固友谊,并为其他方面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应泰国教育需求,2003年汉办启动了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温家宝总理在泰国出席东盟系列峰会时接见志愿者们曾说道:“你们来到这里志愿服务,传播语言的同时,传播了友谊,这是很重要的。通过语言交流,文化交流,两国人民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1]
依所查阅的资料显示,国内外从课堂的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数都是作为东南亚的一部分来讨论。国外如刘宏博士所著的《中国一东南亚学》,国内如陈达先生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都涉及中泰文化互相传播的内容,但都只是作为分析中国与东南亚交流互动的一个小版块。
本课题主要运用个案分析法、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从课堂出发,以新的视角更加真实地反映文化传播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可以为今后的志愿者提供参考资料和应对经验,对辅助、完善中泰文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泰国课堂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2.1传播内容
2.1.1按来源划分 来源于教材。赵金铭先生曾经说过:“对外汉语教材的变化演进基本上是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同步进行的。”[2]据调查所知,泰国中学汉语课所选教材大都由任课老师白主选择,可选教材种类非常多,这也体现了泰国目前汉语教学的现状。以希望维塔亚堪学校为例,两个汉语老师选择了两本区别很大的教材。一本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杨寄洲先生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这本教材理论性较强,传播内容细致而深刻,涉及大量汉语知识方面的内容。另外一本是泰国出版社出版,中泰共同主编的中小学适用教材。此教材反映出的文化广泛繁多,但都是浅尝辄止。这两本教材都是围绕交际展开,课文对话中透露出中国交际礼仪文化。
来源于传播者。课堂内的传播者主要是指泰国汉语教师和中国汉语教师,在这里他们把握着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所传播内容极容易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这很大程度上受个人意识、学习领域、兴趣、刻板印象及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例如,笔者曾就台湾与大陆关系问题在课堂上做了简单的调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二者是分开的两个主体。此认知来源于泰国中文老师,而中文老师表示这是台湾同胞一再强调的。
来源于网络。课堂上网络传播的文化大多是视听类的,中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决定了大部分内容围绕中国影视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一方面关注的是中国流行影视明星,一方面欣赏的是年代久远的经典影视和音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希望维塔亚堪学校的泰国学生和老师熟悉的中国歌曲是上个世纪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2.1.2按内容划分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播内容当中,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经常出现的有中国龙,旗袍,书法,太极,中国古迹,瓷器,乐器,中国传统节气,习俗等众人熟悉的部分。除此之外,中国文学对泰国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例如,《三国演义》传人泰國之后,形成了“三国文体”的语言风格I 3J。
汉语知识。汉语知识是课堂文化传播的首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例如,作为重要部分的拼音。具体来说,拼音部分包括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拼读掌握。与中国不同,泰国声调有五个,而且两套音调之间没有相似点,所以音调是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在声母的翘舌部分,正如中国人不会发泰语的弹舌音一样,泰语的发音方法和习惯导致学生学习翘舌难度很大,这也是每次上课的重点纠正部分。
2.2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有按课本内容授课,课堂交流,游戏,节目,演讲,比赛等。课堂上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按教案传授课本知识,这种方式主要是传播者单向填充内容,接收者根据自己理解吸收消化。其次是课堂交流,泰国课堂较为轻松,学生有时会根据自己兴趣对中国文化进行讨论与询问。再次是课堂活动,泰国中学课堂经常出现游戏和节目表演,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既传播文化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都会代表班级或学校去进行中文演讲或演说比赛。
2.3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
来自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误。例如,传播者自身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偏差,再传输给其他人,文化偏误进一步扩散。再有,传播者自身文化水平及文化理解程度不高,不能深层次地讲解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只能含糊其辞地粗浅说明。
来自接收者。接收者在接受文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偏误。例如,泰国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他们不太严谨的学习态度容易导致所学内容出现错误。而且,文化的二次传播过程容易导致文化原味的流失,带上主观色彩。
文化差异。国与国之间始终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也导致了中泰两国民众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国家的理解方式存在分歧。所以,导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
2.4传播效果
中国文化在泰课堂传播的效果跟诸多因素相关,如中文学习需求、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态度、中文的难度和二次传播的力度等都会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中文学习需求和二次传播增加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但深度明显不足。而传播者与接收者态度的不同决定了文化传播深度的差异,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中文一班和二班不同的态度就使得两个班级的中国文化了解程度各有高低。此外,中文的高难度限制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在泰国课堂的传播效果较好,据学生平时表现和反馈,大部分对中国都留有正面的印象。
3.泰国课堂中的泰国文化反传播
3.1反传播内容
佛教文化。泰国学者披耶阿努曼拉查东在其著作《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一书中写道:“从根本上来说,泰国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宗教。这是因为一切艺术、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都是围绕它的宗教而发展并结合为一个整体的。”[4]泰国是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但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佛教,佛教无疑是泰国文化的中心。民众生活大多与此相关,婚嫁、乔迁、节庆等都体现出浓厚的佛学思想,重要活动当天会邀请僧人来主持讲佛祝福。在学校,升国旗、开会、举行比赛等活动开展前,师生都要拜佛祈祷。学校每学期还会设专门的佛学考试,特请僧人参与监考。另外,泰国男性都会剃度出家一次,其目的在于为家人祈福,学习经文以及加强自身修养。
国王文化。泰国最受民众爱戴国王普密蓬的逝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轰动,举国哀悼。政府、学校、街道等地四处都摆放着国王遗像,全国老师都要穿黑色服饰。每天升国旗之后都要奏乐悼念国王,甚至网络连接人口都是国王照片。泰国的父亲节用作纪念国王,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举行活动悼念国王,处处都渗透着国王的气息。
饮食文化。泰国东北部经济较为落后,以农业为主,乌汶大米尤为出名。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农作物类型的缘故,泰国东北部饮食以糯米饭为主食,多辣少油,喜欢就地取材制作菜肴,多为凉制品和烧烤类。餐具多用勺叉和盘具,不用餐具也很常见,直接用手食用。
3.2接收对象及传播途径
课堂上泰国文化的第一接收对象当然是来泰中国教师,他们在任课期间直接感受身边的文化冲击,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形成系统的“泰国印象”。再由中国教师将文化传回国内,完成泰国文化二次传播。中国教师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图片,与人交流等方式传播自己眼中的泰国,让更多的人了解泰国人文,建筑,风俗等文化。回国之后,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向周围人传播自己所接触的一切,再由周围人辐散开去,完成泰国文化反传播这一过程。
3.3反传播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的传播,第一对象亲身感受对泰国文化有一定的直观了解,效果明显。但第一接收对象二次传播则容易出现偏差,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第二接收对象一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形成印象,接收范围较小。接收源的误差加上自身固有的刻板印象,所接收的内容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通过一批批教师的经验总结,传播内容逐渐趋向统一。
本论文分析主要是基于笔者在泰国中学实习经历展开的,从课堂的角度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泰国传播的现状以及泰国文化借此反传播的情况。从一个小的视角的不同点论述了文化传播的整个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文化传播者与接收者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也决定了传播效果受二者的制约。课堂的文化传播集中而且辐散范围广,但也导致了双面影响的集中和扩大,文化偏误也随之变化。传播内容带有不同于社会传播的特质,教案是课堂的中心。但是,本课题分析受笔者实习限制,分析方法以个案分析法为主,分析对象为泰国东北部的中小学生,这是本论文的局限之处。
参考文献
[1]杨燕,中泰文化交流的使者[N].云南日报,2009年6月
[2]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J].语言文字与应用,2004,(02)
[3]裴晓睿,傅增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泰关系[M],北京大学泰国研究所,2000.12
[4]陈晖,熊韬,聂雯.泰国文化概论[M].广东世图出版社.2014.12
(作者介紹:王静,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符蕊,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学、西方文明史)